塔之巍峨,古人形容以“天柱地轴”。我国塔的渊源起于古印度佛教。中国古代文献中,魏晋以前只有“佛图”“浮图”等称谓,汉字“塔”最早见于晋代葛洪所写的《字苑》一书:“塔,佛堂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塔与“窣堵坡”(梵文Stupa)一脉相承。也有声音认为窣堵坡只是“喇嘛塔”的源头,而楼阁式、密檐式塔的源头则来自古印度供佛的的楼阁式殿堂,称为“浮图”、“浮屠”或“佛图”[1]。
虽源流有争议,但自东汉初期佛教传入[2],我国的塔经历了位置由寺院中心而旁侧,部分塔的功能由观仰而登临,结构形式由梵相而汉相的本土化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了丰富绚丽的塔,有学者将其类型总结为: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花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塔、过街塔和门塔七类[3]。
七类塔的典型形象(来源:常青.中国古塔的艺术历程[M])
云南地处边疆,造塔的历史晚于中原,但各类塔在云南均有实例遗存,加之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在傣族聚居区孕育出了一批造型独特的小乘佛塔。在云南的一些地方由于受到“三教合一”思想的影响,形成的风水塔、文笔塔更是地域特色明显[4]。
截止已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云南省17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名称含“塔”的有11项。今天,就让我们从崇圣寺三塔开始,看看云南的塔。
云南国保塔的位置分布(来源:底图来源网络,分布信息自绘)
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概况
崇圣寺三塔坐落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三文笔村委会三文笔村北侧。崇圣寺三塔原建于崇圣寺山门后。崇圣寺是大理地区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宏大的寺院,始建于南诏时期,大理国时期成为皇家寺院。清咸同年间,崇圣寺建筑群毁于兵燹,仅三塔幸免。原寺庙风采记于《徐霞客游记》,现崇圣寺为近年重建。
崇圣寺三塔于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本体为最东侧的“永镇山川”照壁,照壁后的千寻塔和其西侧的南北小塔。
崇圣寺三塔(来源:小红书号4206283959)
“永镇山川”照壁
“永镇山川”照壁立于千寻塔东侧。照壁为明代增建,石砌壁身,东侧墙心镶嵌大理石,其上镌刻明代黔国公沐氏的裔孙沐世阶所书的“永镇山川”四字[5]。
“永镇山川”照壁(来源:小红书号0411mei)
千寻塔
过照壁即为千寻塔。千寻塔平面为四方形,底方9.85米,十六层通高69.13米,是大理地区典型的砖砌方形中空密檐塔。
基础由砖砌筑,三层阶梯型,从地面往下逐层放大,总厚不过两层台基的高度,其下即是卵石及红胶泥夯土地基[6]。
千寻塔基础构造剖面(来源:邱宣充.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J])
塔四周用砖石砌两层台基。下层台基周围设青石栏杆,以蟠桃、坐狮装饰。据《修崇圣寺塔栏杆碑》记载,栏杆为明代成化年间修建。上层台基据学者考证为后世加建,原塔起于第一层台基[6]。
台基上起塔。塔身为空筒结构砖塔[7]。塔第一层为基座,高十三余米,占塔总高的五分之一以上,是典型的高基座做法[8]。基座全部用砖砌筑,砖墙厚约3.3米,塔中空部分也约为3.3米。外部有黔国公沐氏所书的“山川大观”四字[5]。塔通体不设柱额、斗栱等仿木装饰构件,只用砖层层叠涩表现出挑的屋檐。屋檐底砌菱角牙子砖一层。自第二层起在塔身中央设置佛龛或窗洞,两侧装饰以亭阁造型的庑殿顶小龛,小龛以莲花为座。第二层东西面为佛龛,南北面为窗洞,其上各层佛龛与窗洞位置逐层交替。塔身外通体抹石灰。塔心部分四壁基本垂直,第十五层起穹窿顶。
千寻塔外观(来源:小红书号4206283959)
千寻塔塔尖构造剖面(来源:邱宣充.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J])
原塔刹毁于1925年大理地震,详情记于《新纂云南通志》。现塔刹为19世纪70年代末复原,由中心柱、宝顶、宝盖、相轮及莲花座托等部件组成。塔顶四角另固定有两根铁棍,据学者推测可能是原来“金鹏鸟”装饰的遗迹[8]。
崇圣寺千寻塔始建年代说法不一,现推测为保和十年(834年)至天启元年(840年)所建。
千寻塔塔刹(来源:小红书号4206283959)
塔刹各部名称(来源:常青.中国古塔的艺术历程[M])
南北小塔
向西过千寻塔后,即为南北小塔。双塔平面为八角形,十级密檐式砖塔,但因有“斗栱平座”、“椅柱”、“破子楞窗”等模仿当时木建筑的形象,总体轮廓亦接近“楼阁式塔”。两塔各高42.19米,相距九十余米,各距主塔七十余米。
南北小塔(来源:小红书号4206283959)
两塔基础为实心满堂基础,深2.8米,每面宽出塔身1.5米,地基亦未经过人工处理,几乎都是“平地而起”[8]。据原大理市文管所杨益清调查,南北塔台基原为须弥座样式,后才改为条石台基[6]。照中原历史,五代以后的砖石塔才流行在须弥座上再起塔身,照此推测,南北塔的始建年代不会早于五代。
南北塔塔身由墙壁、屋檐、平座或莲座三部分累叠而成。墙壁部分于转角处设“宝珠形椅柱”。第一层的四面镶嵌石碑,无塔门。第二层及第八层八面设窗洞。其余各层八面各设佛龛。墙体上部砌筑出阑额、平板枋的形象;屋檐部分底层装饰一圈线脚呼应千寻塔的菱角牙子砖层。斜面出挑而非叠涩出挑,并八面装饰太阳形象;塔上下两端的两层均为莲座,中间各层交替使用。平座柱头铺作间用三组补间铺作。栌斗上承作鸳鸯交手式的泥道栱、华栱及栱端小斗,之上一矩形线脚以象撩檐枋、楼板等构件。莲座饰两层花瓣。南北塔塔刹的中心柱为椎体形铁柱,其余构件为宝珠、伞盖、宝瓶,不用相轮,和千寻塔塔刹差别较大。
小塔塔身(来源:小红书号xuyongtrip)
小塔塔刹(来源:小红书号4206283959)
历年修缮
崇圣寺三塔历代皆有修缮,其中古代修缮规模最大的是明代,当时的修缮详情可见于《明嘉靖三十二年李元阳修塔题记》及杨慎的《重修崇圣寺记》。
新中国成立后,崇圣寺三塔保存状况不容乐观。国家文物局于1976年组织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修缮,施工中发现塔身所涂的石灰多达8层,即为历代修缮的痕迹。此次修缮历经5年,于1980年完工,采取了圈梁加固、聚合水泥压力灌浆补裂、拆除千寻塔明代补砌的面砖、恢复千寻塔塔刹等措施[6]。通过此次修缮,崇圣寺三塔重获新生,再次焕发了昔日风采。
崇圣寺三塔修缮前(来源:邱宣充.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J])
文物价值
崇圣寺三塔布局齐整,保存完好,是云南最为古老、雄伟的建筑之一。它既是大理地区的标志和风水镇物,也是南诏、大理国历史的见证。崇圣寺三塔是我国砖石结构佛塔的代表作,在建筑技术与造型艺术方面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平,其作为唐至五代时期典型塔的实例之一,证明了唐至五代时期云南与内地的密切联系。三塔鼎立,雄伟壮丽,已成为云南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
参考文献
[1]刘致平.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建筑工程出版社,1957年,第42页.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3]常青.中国古塔的艺术历程[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4]杨大禹.云南佛教寺院建筑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58页.
[5]杨云.崇圣寺三塔[J].历史教学,1984年,第54页.
[6]姜怀英.大理崇圣寺三塔的建筑构造与修缮[J].文物保护技术,1981年,第一辑,第37-45页.
[7]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M].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93-195页.
[8]邱宣充.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J].考古学报,1981年,第2期,第245-281页.
来源:云南考古
编辑:向红玉
值周:胡亚玲 杨丹妮
主编:李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