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壁
是建在院落大门内或外,
使院落形成一个既能联通内外
又起有限隔断的屏障墙,
古称门屏、萧墙,
也俗称照壁、照墙。
今天
小编带您看一下
章丘的影壁
章丘域内村落中,著名的影壁有绣惠渔张村大影壁,圣井街道寨子汉画石桥的功德影壁,普集街道博平村的祠院书壁影壁、杨官庄袭家大院影壁等,还有一处最著名的影壁,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咱们一起往下看。
绣惠渔张村东头有一座清代影壁——“福禄寿”大影壁,是章丘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号称“章丘第一影壁”。
(绣惠渔张影壁)
该影壁体形宏大,庄重大方,为“一主二从”八字形制:“一主”长5.5米,厚1米;“二从”各长1.5米,厚1米,砖石构造,壁顶为砖雕斗拱式样,壁座部分没入土中。“一主”壁身中间上部刻“渔张庄”;左刻“射斗”,右刻“文光”,合读为“文光射斗”,寓意“天开文运,魁星踢斗”;正中竖刻“福禄寿”三字,其中“禄”字中雕有一只奔跑的梅花鹿,“鹿”“禄”同音,可谓匠心独具。渔张村“福禄寿”大影壁踞大街东口,有集福、聚财、增才、延寿之意。渔张村人杰地灵,文运亨通,明朝曾出过“一举人二进士”,即正德举人杨盈、嘉靖甲辰进士杨选、万历丁未进士杨嘉运三人。
普集博平村刘氏祠堂对面,有一座北向的“一主二从”八字形影壁,式样独特,形体隽秀清奇。
(普集博平祠苑书壁)
影璧座为青石垒砌,壁身为磨砖的传统“中心四岔”,挂有“祠苑书壁”的扇形语牌,壁顶是黑色小瓦的硬山顶。整个影壁以青、黑、黄色为主色,显的格处雅致,富有历史的沧桑感。这座影壁做工精良,色彩搭配协调,是章丘影壁中的上品。“祠院书壁”也是名符其实,博平刘氏有清一朝就出了刘秉清、刘秉忠、刘中度三位进士,实至名归。
垛庄北明村西阁门外有一字形影壁一座,石砌八字形影壁殿一座,这两座影壁相距十余米,建筑年代在清后期。一字形影壁为西阁门外的独立影壁,起着佑护村庄风水的作用。
(垛庄北明西门外影壁)
(北明三佛殿影壁)
影璧宽5米,高2米,东西两面嵌有功德记事碑及画像碑。影壁西面中部嵌有一块0.8米见方的浮雕画像碑,图案为荷叶下两只游动的鸳鸯,惟妙惟肖,形象生动,谐音寓意“和和(荷)美美”,当地的翁妪都笑称是“二只水鸭子”。西边的影壁殿是石砌的八字形“一主二从”样式,壁身中间有一神龛,为“三佛殿”,分别供奉着释迦牟尼、药师琉璃光如来和阿弥陀佛。
相公庄孙家村北有杓峪庵,庵内有一座清康熙戊戌年修建的砖雕影壁。圣井山后寨村西运粮河上,有一汉画石桥,称通济桥,为交通要道。民国初年多处毁坏,重修后在桥东修建了一处“一主二从”八字形影壁,上嵌六块碑石及“乐善好施”匾石一块,碑文详细记载了修桥的缘由及艰难过程,众捐善人名录、数额等信息。这座影壁专为“乐善好施”者修建,是一座功德影壁,体现了“乐善好施者书其名,万善同归、流芳百世”的朴实理念,是章丘诸多功德影壁中的优秀者之一,现在汉画石桥及功德影壁为章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官庄小闫满村九圣堂前有座十余米长的一字形影璧,影壁西侧嵌有一块大清乾隆拾年的《重修九圣堂碑记》,上面记载了重修九圣堂及影壁的诸多善人名姓,影璧南是石龙塘,这座影壁既是功德影璧亦是风水影壁。普集杨官庄,官庄东矾硫村,皆是历史文化名村。这两个村的宫氏五福堂、李氏太和堂均以经商发家,家资饶厚,清朝中后期均修起豪华庄园,以四合院民居为主,影壁形式多为座山式,造型中规中矩,工艺采用磨砖精雕,花饰图案精美,可称作宅院中的靓丽风景线。“破四旧”运动中,这些精美的影壁砖雕花饰有很多被铲平了,甚是可惜。
而在章丘南部山区的村落,石材资源丰富,加之多手艺巧的细石匠,故院落中多用整石雕刻成石影壁嵌于厢房山墙上,充做影壁,图案多为宋朝陈抟老祖手书“福”字,采用高浮雕手法;亦有壁座、壁身、壁顶,各为一块石材组合而成的三件套影壁。官庄街道渔湾、石匣、白秋、北王庄都有这种石影壁。
章丘还有一类具有文革特色的影壁,多以毛主席像为内容,朱家峪村的大影壁最具特色。影壁高7米,宽5米,厚0.8米,由青方子石砌成,一九六九年建成,距今已有五十六年了。壁身北面绘毛主席像,南面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标语。
(朱家裕大影壁)
稍微年长一点的章丘人,记忆里最为深刻的应该是“大影壁”(章丘人读音为bei,轻音),这个地方在现明刁路和龙泉路交叉口,得名于上世纪那座具有时代意义的大影壁,它曾经是明水的地标建筑物。随着明水城区扩建及明刁路的开通,这座曾经的地标建筑被折除了。
(当年的大影壁遗址,已成为绣江河公园)
您还知道章丘
有哪些比较知名的影壁
评论区里一起分享一下吧!
原标题:章丘老影壁
作者:高广岳
编辑:张潇涵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爱章丘”,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