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2日讯 文化书院传雅韵,满城沁芳是书香。在济宁市兖州区,每天都能欣赏到一幅幅生动画卷:文明实践中心里弦歌起舞,端信书屋里书声琅琅;村居文明实践站里坐满了读书看报、下棋娱乐的群众;街头绿地、林荫广场上小戏小剧精彩呈现,不断翻新的广场舞让中老年人流连忘返,而夜幕降临,遍布城乡的“蒲公英夜堂”里则成为白天务工晚上回家者读书学习的最好课堂……

“我们以文化社区建设为抓手,把整合资源、盘活队伍、聚拢人才作为第一要素,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书院,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群众身边,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文明沃土、滋养群众心灵。”兖州区委宣传部主要负责人张允锐表示。


“从元旦到五一、从春节到清明,牛楼小镇文旅节、油菜花节、绘画展、非遗体验等文旅促消费、惠民演出活动热潮迭起,一直没停过。”新兖镇相关负责人王朋介绍说,文化活动中,既有济宁市、兖州区层面的文化名家推送的精品项目,也有镇上组织的文艺团队戏曲展演,更多的还是村居实践站草根艺人的原创节目,而兖曲社、兖之舞、老年大学歌舞队等社会组织团队成为文化书院中的重要力量。

为了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今年4月,兖州区借助外地先进经验,探索“课目制”文明实践新模式,整合党校、文旅、卫生健康、农村农业等20个部门单位,列出课程表,明确联系人,通过兖州融媒、“文明实践在兖州”等平台,线上公布项目清单,轮流向群众推送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化惠民、非遗传承等服务项目。在一个月时间内,累计开展服务147次,受益群众5880余人。

在打造文化书院过程中,兖州区积极发挥镇街承上启下的协调和纽带作用,既承接上级项目实施,还主动作为,组织帮扶各村文化书院建设。如在推广颜店镇“家庭小剧场”项目中,动员各村居组织5—10名文艺爱好者、文化能人等作为家庭小剧场演职人员,自定剧目、自编自演,不断壮大创演队伍。请来区文联、文化馆、豫剧团、工人文化宫、老年大学等11个团队的37名“文化惠民”志愿者,下沉家庭小剧场,靠上艺术指导,提升创演队伍编排和演出技能。同时,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挖掘整理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为剧本创作提供素材,让家庭小剧场演出剧目常演常新。新兖镇、新驿镇、大安镇、鼓楼街道等又相继创办了“小戏班子”“社区剧团”“信安剧场”“银龄剧场”“五老故事会”等。截至目前,全区共成立200余个家庭小剧场,参与创作和演出的村民达到3100余人。


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李鸿飞表示,该区充分发挥327个村居实践站654名专管员的文化骨干作用,让实践站成为教育引领群众的精神家园。大安镇唐庄管区党总支书记杨磊既是“专管员”更是“热心人”,天天琢磨着如何把群众请进门参与活动,于是,他先把会唱歌跳舞的、爱运动打牌的村民请进来,让他们带头来玩,其他村民瞧见了也都跟进来玩上“瘾”了。“我们组织了本社区有舞蹈、书画等特长的师资力量,开设兴趣培训课程,免费带大伙儿学、领大家玩。”栗园村负责人张延娥说,他们村就组织了16个人的舞蹈队,每天都来这里排练,还经常到其他村无偿去演出,“俺这实践站算是用活了,大家在这里都很开心,来晚了可能都没地方了。”

颜店镇地处兖州西部边界,但这里的“文化”夜生活一点不比城里差。原来镇上善于借“人”,兖曲社、老兵炊事班、小蜜蜂义工团等社会组织团队成为文化书院的台柱子。今年以来该镇组织开展了中医药大集、公益集市、共享幸福等22场文化活动。颜店卫生院请来专家名医每月一次为群众免费健康查体,雷打不动。“中医药大集”单日吸引近千名群众“赶集”,市民品药饮、学辨识、做艾灸,排起体验长队。

“通过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的服务闭环,兖州区11.6万名志愿者常年活跃在文化书院,他们就像蒲公英 ,今年以来把344场活动、45个文化服务项目精准送达群众身边,推动文化书院活起来、火起来。”张允锐说。

闪电新闻记者 贾鑫 兖州融媒 李雪峰 王洪玮 温超 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