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词多次引发热议——“童年富裕症”。

不少家长看到这个词可能有些莫名其妙,都“富裕”了,怎么还会有“症”?

但今天确实在很多孩子身上,存在这样的情况。

简单来说,童年富裕症说的是很多孩子的物质生活充裕,却出现情感空虚、缺乏自驱力,抗挫力也差的情况。

一开始提到“童年富裕症”这个词,更多的是面向中产孩子,后来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非中产家庭的孩子身上。



图片来源网络

有心理学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童年富裕症”正在制造新一代“空心娃”——物质越丰富,内心动力越不足。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有“童年富裕症”,背后又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呢?



1

“童年富裕症”的痛苦:

富有但没有目标

有家长这么形容现在的孩子:“富有却被控制住,没有留白的生活。”



图片来源:纪录片《入山》

有“童年富裕症”的孩子,具体感受是怎样的呢?

NO.1

童年时期:“我觉得什么都没意思”

“童年富裕症”往往来自于孩子幼年时期物质上的“富养”,衣食住行都体验最好的,物质上的富裕带来的是过早享受了人生的“巅峰体验”。

而如果一个人从小无需费力就获得了足够多的巅峰体验,那么他们的人生将很少感受到新奇:

有的孩子小学一年级就能上台演奏,小学五年级就能办画展,初中就已经去过了南极,全世界各地哪儿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经历五花八门、多姿多彩。

有的孩子家庭条件虽然并不算富裕,但父母还是尽量给孩子最好的:

我女儿就是从小要啥给啥,能力范围内的要就给,一直抱着“这点钱不会让我变首富但能让她开心快乐”的心态,宠的不要不要的。



而除了生活上的物质丰富,这些孩子的家长们也努力让他们拥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对于很多普通家庭来说,只要孩子需要,把钱花在给孩子各种教育投资,也完全不在话下。

所有在别人看来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获得的东西,在这些“童年富裕症”孩子的面前,都唾手可得。



图片来源:小红书@爱喝杨枝甘露的lian

但这些从小有着巅峰体验的孩子们,因为一切得之太容易,选择也太多,长此以往,他们很容易对生活中的一切感到无意义——“已经体验过了,也没什么意思。”

过多的选择也让他们无法接受需要等待长期耕耘才能获得劳动果实的自然法则,既然什么都不缺,也就不需要付出了。



图片来源网络

一对复旦大学教授夫妇的儿子深陷抑郁,几次试图割腕、跳楼。当心理医生试图让这个男孩打开心扉后,男孩说到:

“我现在14岁了,我从小该吃的、该玩的、该去的已经都体验过了、经历过了,我觉得人生也没啥遗憾了。

和孩子们对生活没有期待的事实相比,是家长们赋予这些孩子更高的期待。

很多家长会想:为什么生活上极力满足孩子,可孩子还是不好好学习?以及在孩子身上付出(投资)了这么多,为什么孩子就是不理解自己?

面对这种高期待,家长和孩子总是呈现出“你着急,我无所谓”的状态。这种来自家庭的高期待恰恰和有“童年富裕症”的孩子对生活所缺乏的期待相矛盾。

于是家长们开始叩问自己——我是不是给孩子太多了?

NO.2

长大后: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当这些孩子长大后,长期对生活的无期待、无意义让他们很难真正喜欢一件事,也很难去肯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件事。

而唾手可得的一切让他们也早已习惯了父母为自己安排好一切,一旦走出校园,进入社会,他们很容易茫然无措,不知道该朝什么方向走。

有家长分享到:

“孩子小时候真的给了他太多太多,所以他现在毫无目标毫无自驱力,永远等着别人来帮他安排好一切,然后我们又极其害怕孩子如果未来没什么出息,所有的财富会被他挥霍光而没有进项。想改变却不知道如何改变。”



很多从小按部就班,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学习都名列前茅的“别人家的孩子”

这些从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们,最后一部分选择了在家里啃老,因为这是一种极符合他们“无意义人生”的生活方式。

而当从这种无所事事的生活中偶尔探出头来喘息时,他们才会意识到:

过早的享受了物质的满足,带来的是精神的贫瘠。

和小时候“童年富裕”的自己相比,现在的自己渐渐成了精神世界迷茫空虚的“穷人”。



图片来源:小红书@橘味土拨鼠

当然,并非所有孩子在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之后,都会通往无意义的人生之路,也有一些孩子能够从丰富的物质中汲取到足够的养分,继而反哺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但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在童年和成长时期,只拥有物质世界的富足是远远不够的,如果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一个喘息、留白的空间,就很容易陷入无目标、无意义的生活。

长此以往,没有目标的生活带给孩子的是内驱力的缺失,他们很难找到支撑自己继续走下去的动力,逐渐陷入迷茫和痛苦。



图片来源网络

2

童年富裕症:

一个时代之症

“童年富裕症”,并非是一个个案,而是属于一个时代的时代之症。

NO.1

家庭:两代人的不同成长经验

对于很多中国家长来说,给予孩子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他们能够想到的对孩子的最大付出。

物质可以量化,精神却不能,受“富养”孩子思想的影响,这些家长尽可能在物质上满足自己孩子的一切要求,但他们却忽略了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培养。

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两代人成长经验的不同。

有家长分享到:

“我们这一批人的父母,都在物质匮乏中长大。在成长中,我们被给予的其实一直都父母辈的需求,而且都是长期地被迫接受,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父母给的就是我们需要的,至于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从来看不到。”



正是因为父母那一辈生活在物质匮乏中,他们会极力地想要在物质上补足自己的孩子。

但他们或许也是缺乏关照自身需求的一代人,父母一辈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形成的缺失,今天也投射到他们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

他们想给孩子物质上最好的,但是却没有问过孩子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在两代人失去“自己定义的权利”的过程中,彼此都看不到生活的乐趣。

同时,父母一辈通过努力学习积累的财富也并没能让他们平静,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他们反而更加焦虑,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必须一刻不停地继续奔跑,否则就会被落在后面。

这种一边用物质来堆砌幸福,一边又要求孩子往前跑的矛盾心理,正是“童年富裕症”背后这代家长的真实写照。



图片来源:小红书@晞尔妈妈要努力

NO.2

社会的内卷:内心的焦虑和荒芜

而除了家庭的原因,“童年富裕症”根本上还是源于时代的“内卷”。

当父母花巨额为孩子投资教育,或者为孩子各种“爱好”买单时,恰恰反映了父母内心对于整个社会内卷的不安。



图片来源:小红书@95后家庭煮夫东子

面对内卷的社会,他们不知道什么道路是适合自己的孩子的,他们只知道,如果孩子不往前走,就会被同龄人落在身后,于是他们只能用物质财富为孩子堆砌出一个和其他同龄人齐平的童年。

在追赶的焦虑里,父母和孩子都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正如一位家长说的那样:

“关键不在于有钱而在于卷,钱花在某项孩子极其热爱的事物让他成为极其专长的人怎么会空,让孩子自己去全世界旅行而不是旅游怎么会成为空心人。”



而在一个个“空心人”的背后,“富养”的内核也正在发生改变:

真正的“富养”可能是给予孩子他想要的,以及给予孩子陪伴,让孩子有一个精神富足的成长周期,而不是用物质来缓解对于时代内卷的焦虑。

3

面对“童年富裕症”:

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成长

面对今天“童年富裕症”的孩子们,家长、社会又该如何应对呢?

现代社会的物质充裕,让教育更加关注对精神需求的追求。

“在物质稀缺的时代,追求的目标就是物质,所以孩子引导简单,自己也会设定一个简单目标努力,而当物质欲望弱化了,更要从高层次的精神层面去引导孩子的需求。”



除此之外,面对孩子“无需求”“无期待”的生活状态,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成长。

例如有家长会在周末带孩子去参与志愿活动或者社区的社会实践,或者是在假期带孩子去参加劳动。



图片来源:小红书@右右细毛和爸妈

无论是社会实践还是简单的接触生活中的社交,孩子都能够从中得到一种融入社会才能获取的能量,这种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得到的满足,更能够成为指引孩子成长的动力。

以及,在快速变化和内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可以让孩子的生活进行“留白”,不在他们的人生里过多地堆砌,而是给他们留出自己思考的时间。

真正的获得感一定是从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得到的,生活中适度的留白有助于孩子留出时间去找寻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及那些能够支撑人一生的爱好。

只有如此,孩子才能自发产生一种内驱力,以推动他们自己不断地向前探索。



图片来源:小红书@芊雨

最后,“童年富裕症”折射出的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失衡,更是一个时代集体焦虑的缩影。当物质丰裕成为常态,精神世界的贫瘠却悄然侵蚀着新一代的成长动力。

父母倾尽所能为孩子搭建的“无忧堡垒”,最终可能成为禁锢其自主探索的牢笼;社会内卷的洪流裹挟下,过度填鸭式的培养模式,反而剥夺了孩子与真实生活对话的能力。

破解这一症结,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真正的富养,并非物质的无限堆砌,而是赋予孩子感知生命意义的自由与勇气。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摆脱“童年富裕症”,成为既有丰盈内心、又能直面世界的独立个体。

参考资料:

[1]谷雨星球-中产娃「跌落」的关键:童年富裕症

[2]洞见-看了邻居985毕业在家啃老10年的孩子,我才明白“童年富裕症”,正在制造一批新型穷人……

[3]老李氏Laolis-孩子没内驱力?可能是“童年富裕症”在捣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