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一则“重庆三峡学院75万元采购299元路由器”的舆情事件将高校采购领域的沉疴推至聚光灯下。这起始于网络曝光的采购争议,不仅暴露出个别企业通过“低价产品高价中标”手段扰乱市场秩序的乱象,更折射出公共资源交易中技术标准审核、供应商资质审查、监管问责机制等环节的深层漏洞。

此次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产品功能与采购需求的严重错位。重庆三峡学院发布的防火墙及DNS设备采购项目中,中标企业丰都县洪正商贸有限公司提供的普联TL-R473G设备,在电商平台明确标注为“千兆有线路由器”,其基础功能与招标文件中要求的“网络防火墙技术标准”存在本质差异。这种张冠李戴的操作,使得75万元中标价与299元市场价的巨大反差成为舆论引爆点。


根据公开报道,网民的质疑不仅指向价格虚高,更延伸至采购流程的合规性。若技术参数审核形同虚设,是否意味着其他环节也存在利益输送风险?这种质疑反映了公众对公共资源交易公平性的高度关注。

舆情发酵过程中,供应商的资质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疑虑。这家以农作物种植为主营业务、注册地址虚实难辨的“影子企业”,竟能顺利通过层层筛选拿下专业网络设备采购项目,反映出资格预审环节的监管真空。这并非孤立个案,据财政部2024年政府采购专项检查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国政府采购项目中存在供应商资质问题的占12.7%,其中近半数涉及跨行业经营资质不符。

更值得警惕的是“定制化参数”背后的权力寻租空间。高校采购领域长期存在的“高价低配”“定制化参数围标”等问题,早已引发社会关注。南方某高校2023年智慧教室建设项目中,招标文件竟出现“需匹配某特定品牌管理系统”的排他性条款,这种“量体裁衣”式的参数设定,使得政府采购的公平竞争原则形同虚设。当技术标准异化为权力寻租工具,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与公平性必然遭受双重损害。

面对舆情危机,重庆三峡学院迅速中止采购并启动核查,展现出一定的危机应对能力。然而,要真正重建公众信任,还需从制度层面进行系统性重构。强化技术标准刚性约束是关键。可引入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采购文件、投标响应、验收记录等关键数据的不可篡改存证,借助大数据分析建立围标串标预警模型。

此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技术性漏洞,更是公共资源交易中公平性与效率性失衡的深层矛盾。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部分高校为追求采购效率,过度简化采购流程、下放采购权限,导致风险防控机制弱化。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采购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公共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交易过程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公平性的保障。未来改革需在“简政放权”与“放管结合”间寻找平衡点。

西南某省推行的“采购权责清单”制度颇具启示,该制度明确划分采购人、代理机构、评审专家的132项权责边界,建立“尽职照单免责、失职照单追责”的容错机制。这种精细化管理制度设计,既避免了“一放就乱”的监管真空,又消除了“一管就死”的效率损耗。

站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审视这起“天价路由器”事件,它折射出政府采购领域制度供给不足、监管手段滞后、权力制衡缺失等多重矛盾。破解这些难题,既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勇气,更呼唤治理智慧的创新突破。这不仅是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