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所料,又一个星二代插队进圈了。

今天电影《人·鱼》更新演员表,其中就出现了黄忆慈的名字,她更为被熟悉的小名叫「多多」,也就是黄磊的女儿。

一切其实都有迹可循:高知名度、外貌条件、长期占据公众话题等优势都让黄多多保持竞争力,更别说在星二代这个比烂的圈子里更是遥遥领先,如今踏足影视圈一点不意外。


虽然电影是部文艺片,什么角色和时间占比都没有透露,但从演员阵容分析就能令人感慨句「」。

“王一博、汤唯、王传君”这种级别的搭档,真不是说天资就能遇上的。


所以在信息曝光后,黄多多的热搜词也占据了文娱类热搜整整一天的时间。

就算影片最终成色未知,但话题的影响力已经具象化了。

这令人羡慕的资源加持下,黄多多是越捧越红还是捧高摔疼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除了老生常谈的星二代进圈优势外,黄多多还有条别人学不来的星路。

从某种程度来说,《爸爸去哪儿》不仅捧红了黄多多,也让黄磊的国民度得到了充足的提升,甚至开拓了其综艺潜力。


节目组邀请的“爸爸”里黄磊肯定算人气演员,但对更下沉的年轻用户来说,从这档火到爆的综艺才熟悉他的占比一点不低。

这么形容吧,一部综艺衍生成电影和多类ip商业化的路子在此前是没见过的。

温馨的亲子类节目让「植入」阈值无限放大,又有编排和节目效果等高人气加持下,黄磊一家吃尽了节目的红利一点不夸张。

看着节目同频长大的观众们如今也成为了消费界的中坚力量,黄多多的进圈更像一场「天命所归」。


当然,现在还不能笃定的说黄多多算出道,毕竟有时候电影只是名流届的镀金手段。

那先假设黄多多就是要进圈,此前的「克制」绝对具有参考意义。


黄磊并没有在圈里热钱最多的时间点里让自己女儿进场,反而一直塑造「精英式培养」的体面曝光,也算是一种难得可贵。

对于明星来说IP永远大于人设,而塑造IP的关键就是保持住忍耐。

可能其中有涉及童星政策收紧的原因,但对于造星热商业化盛行的背景下,黄磊在圈里又处在跃迁的背景下,真想借势提前进圈难度也一点不高。

正是这些隐性条件的堆叠才让黄多多如今进军电影的风评相对「顺一些」。


对于《人·鱼》电影方来说,将黄多多这时候捧上舆论场确实时间刚刚好。

风生对这种做法叫“以她之名”:借一个非爆红但又有话题的人做宣传,既达到预热的目的,又可避免持续消费流量最高的艺人。

对于一个新人来说,这来完全属于掉馅饼级奖励;

进圈大礼包里直接有电影团队“垫资”助力,演员拿到了关注,电影拥有了噱头就是双赢。

或许有人会说其中的聊聊负面因素,但其实「恶评」本质上也是一种舆论的消费需求。


作为公众人物和可观的曝光量下,黄多多遭遇争议是件极其正常的事,低情商的说就是在这圈子赚钱这都算不上吃苦。

值得说的是其和家庭的公关手段一贯的不理会式处理,这种情绪稳定对于一个未出道的艺人也是一种精明。

像早期的早熟、进圈营销、家庭教育等批判都处在一种可控负评状态,回应反而可能导致话题发酵,搁置争议它也不会发展成公关危机。

有些像黄磊的「豆角不熟」的梗看似差评,但处理得好也能一转舆论攻势,玩玩梗消磨下娱乐焦点就够了。


虽然舆论对“内娱世袭制”存在议论,但这片市场是以观众反馈主导的,真不行硬捧也没观众缘,是一种可调和的状态。

同时,黄磊的能量确实可以投喂令人羡慕的资源,但“必红”的手腕还是不够的。

营销翻车高峰期通常集中在头几部作品中,“金装出道”看似光鲜,实际也代表着低容错,毕竟出道关注量已经超过不少二三线艺人,每个细节都会被人放大镜审视,尤其是电影演员这类比较挑剔的职业上。


黄多多的“提前捧红”更多是流量层面的爆发,能否转化为持久竞争力就不是由血脉决定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