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1日,瑞士日内瓦的中美经贸高层会谈落下帷幕。双方宣布达成“实质性进展”,一致同意建立常态化经贸磋商机制。这场持续两年的关税拉锯战中,美国首次在谈判桌上主动“让步”——从145%的惩罚性关税松口至80%,尽管仍远高于贸易战前的水平,但姿态已悄然转变。而这场看似平静的谈判背后,一场南亚空战的硝烟,或许才是撬动天平的关键砝码。
中国对关税问题的态度始终如一:“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从年初《不跪》短视频的爆火,到谈判桌上何立峰副总理的“核心利益绝不让步”,民众情绪与官方立场的共振,揭示了一个底层逻辑:谈判桌上的博弈,本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美国为何让步?稀土是第一个答案。中国控制全球85%的稀土加工产能,去年对镓、锗等关键材料的出口管制,直接瘫痪了美国F-35战机的生产线。五角大楼报告显示,若稀土断供持续,2025年美国军工产能将缩水40%。谈判桌上,美方急切要求中方放宽稀土出口限制,甚至以关税“让步”作为交换条件。但中国的筹码远不止于此。
5月7日凌晨,印巴边境的一场空战震惊世界。巴基斯坦空军出动歼10CE战机,发射霹雳15导弹,击落3架印度“阵风”战斗机。
这是中国第四代半战机与超视距导弹的首次实战验证——霹雳15射程超200公里,远超美制AIM-120D导弹,而歼10C的AESA雷达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精准锁定目标。这场南亚天空的“技术碾压”,不仅让印度高价引进的“阵风”神话破灭,更向美国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军工已具备改写地区规则的实力。
更让西方咬牙切齿的时候,央视更是曝光了中国霹雳15的量产过程,全程无人值守,自动化、高质量量产。同时还曝光了中国预警机的“脉动生产线”,产能源源不断。
美国将关税从145%“降至”80%,看似妥协,实则暗藏算计。按实际叠加税率计算,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综合成本仍高达107%。这种“假让步”暴露了华盛顿的两难:既要维系对华技术封锁,又无法承受产业链“去中国化”的代价。特斯拉上海工厂贡献了其全球52%的产能,而美国大豆库存积压创历史峰值,农民举着“要中国市场”的标语在白宫前抗议。
军事与经济从来相辅相成。歼10C和霹雳15的南亚首秀,恰似一记重锤,击碎了美国“技术霸权”的幻觉。印度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支点,本想借“阵风”战机威慑中国,却反成中国军工的“试金石”。当霹雳15的射程覆盖印度洋航线,当稀土管制掐住美军工命脉,美国发现:关税大棒挥得再高,也打不破中国“以战止战”的底气。
回看日内瓦协议,中方的核心诉求始终明确:取消全部单边关税、停止科技封锁。而美国的“妥协”本质是止损——通胀压力(核心PCE涨幅达4.8%)、制造业回流失败(福特电池厂停工)、盟友离心(欧盟加入反单边关税联盟)让其不得不回到现实。
更深层的转折在于,中国已从“防卡脖子”转向“握命门”。稀土、光伏、新能源车、高端制造……这些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市场掌控,让中国在博弈中始终保有反制力。正如歼10C与霹雳15的组合:看得远、打得准、成本低,既能威慑F-35,又能大规模列装——这才是“平等对话”的真正底气。
日内瓦共识是起点,而非终点。中美同意“深挖合作潜力”,农业采购(如美国大豆)和绿色技术(如新能源合作)或成优先领域。但若美国继续“说一套做一套”,中国手中的稀土管制、美债持仓、市场准入等筹码,随时可转化为“安全护栏”。
南亚的天空已证明: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而当中国的“射程”覆盖科技、经济与军事的全维度,任何谈判桌上的“数字游戏”,终将回归实力的对等碰撞。这场日内瓦的“握手”,不仅是关税战的缓和,更是新旧秩序交替的缩影——美国学会“平等对话”的第一课,或许就是从承认霹雳15的射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