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高端车型SU7 Ultra因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引发舆论风暴。数百名已支付定金的准车主组建维权群,联合发起无损退车诉求,要求小米汽车取消选装费用并全额退还定金。事件发酵背后,消费者对小米汽车宣传话术与实际产品功能严重不符的质疑持续升级,部分车主自购设备实测视频更将争议推向高潮。
消费者实测揭露功能缩水
4.2万元选装件成“装饰件”
“我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竟然只是个摆设。”预订车主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激动。他展示的烟雾测试视频显示,当鼓风机直吹前舱盖挖孔区域时,气流未形成有效导流,纸巾紧贴孔洞纹丝不动,这一结果与小米汽车官方宣传的“双风道高效导流”功能形成鲜明反差。
某博主自制的“风道测试”视频截图
李先生向记者透露,他在预订SU7 Ultra时,额外花费4.2万元选装了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当时宣传称该部件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采用贯穿式风道结构,可提升下压力并优化刹车散热。雷军本人也在社交媒体强调内部结构也改了,我信以为真才咬牙加钱。”
然而,李先生在网上看到关于小米汽车碳纤维双风道烟雾测试视频时,感觉自己被骗了。据已经提车的车主介绍,前舱盖内侧仅有两处浅凹槽,未与刹车散热系统形成物理连接。更令其愤怒的是,经第三方机构拆解检测,该部件仅比普通铝制机盖减重1.3公斤,且未通过任何赛道级性能验证。“所谓空气动力学设计根本是噱头,4.2万元买的就是个带孔的碳纤维皮肤。”
某博主花4.2万元选配的小米SU7 Ultra汽车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
小米致歉被指“避重就轻”
补偿方案遭维权车主集体抵制
面对持续发酵的舆论危机,小米汽车于5月7日晚间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并给出补偿方案,对未交付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免费更换为铝制前舱盖;对已提车或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2000元)。
但这一方案并未平息车主的怒火,有小米汽车下订车主表示,改配铝制机盖需重新排队,等待周期长达30-40周,“等于让消费者为小米的虚假宣传买单”。更关键的是,2万积分补偿与4.2万元选装价格相比差距较大,“我们要求的是无损退车,而不是用代金券打发人。”
在社交平台上,部分小米车主集体发声要求退车
在某社交平台上,有博主晒出维权群截图,显示已有超过300名准车主签署联名信,要求小米汽车在72小时内给出解决方案,否则将集体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部分车主已委托律师团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虚假宣传”认定标准,准备提起集体诉讼。
在车主维权的同时,多段由网友自制的“风道测试”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其中,某短视频平台博主“只玩真实的**”发布的测试视频点赞量已突破1.6万次,视频中,博主使用烟雾发生器对SU7 Ultra前舱盖进行可视化测试,结果显示气流仅在挖孔区域短暂停留,未形成持续导流。
“这根本不是空气动力学设计,而是典型的装饰性挖孔。”汽车工程师王先生在观看视频后指出,真正具备功能性的风道需与车身散热系统形成闭环,且需经过风洞实验验证,“小米的这个前机盖显然不具备其一开始宣传的功能性。”
小米SU7 Ultra和小米SU7前舱盖下方对比图
小米高端化战略遇挫
三个月两次陷入舆论危机
此次风波暴露的不仅是产品宣传问题,更折射出小米汽车在高端化进程中的供应链短板。据行业人士透露,该碳纤维前舱盖采用热压罐工艺,生产过程需要涉及人工制作环节,单个模具制作周期相对较长。“选装用户平均提车周期延长2-3个月,却换来一个‘样子货’,这种落差感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小米SU7 Ultra三个月内第二次陷入舆论危机。今年3月,该车型曾因高速爆燃事故导致3人遇难,引发公众对电池安全性的质疑。而此次碳纤维风波,则将小米汽车“堆料营销”的隐患彻底暴露。
李先生告诉记者,预订的2万块钱宁愿不要了,也要讨个说法。“大家都要退订,是因为感觉被不实信息欺骗,我们当时这么信任雷军的营销,而不单单因为它(双风道前舱盖)是一个‘装饰件’的问题。”从高速爆燃事故到如今的碳纤维争议,小米汽车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了信任危机。
网友此前发布的小米SU7事故现场照片。
针对车主诉求,法律界人士认为,若小米汽车被认定构成虚假宣传,将面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退一赔三”处罚。此前,某合资品牌曾因宣传“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与实际不符,被法院判决退还购车款并赔偿消费者损失。
面对汹涌舆情,小米汽车尚未进一步回应,但董事长雷军5月10日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称,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雷军此时发布的这条动态耐人寻味,这场风波将如何收场,不仅关乎小米汽车的声誉,更将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营销的标志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