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韩国媒体发布了一则震动人心的警告,直指中韩两国日益紧张的关系。
文章中指出,现代的韩国早已不是清朝时期那个软弱的王朝,而是一个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具备强大竞争力的现代化国家。
韩方直言不讳地提醒中国,若两国发生任何形式的对抗,韩国的反击绝非清朝时期那样可以轻易忽视。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韩国在如今的国际格局下作出了如此强硬的表态?这场风波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我们尚未看到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千年邻居,关系不简单啊!
朝鲜半岛与中国大陆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两国间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
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东征卫氏朝鲜后,便在半岛北部和中部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个郡县,史称“汉四郡”。
汉四郡的存在,断续持续了数百年,对半岛早期国家的形成,如高句丽、百济、新罗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两代,朝鲜王朝(李氏朝鲜)与中国的宗藩关系进一步系统化和制度化。
朝鲜王朝视事大(侍奉大国)为基本国策,定期派遣规模庞大的“燕行使”前往北京朝贡,同时,中国皇帝亦对朝鲜国王进行册封,这种册封是朝鲜王权合法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经济上,朝贡贸易是两国官方贸易的主要形式,朝鲜向中国进贡人参、布匹、纸张、马匹等土特产,换回丝绸、药材、书籍、瓷器等。
更重要的是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合,朝鲜王朝以朱子学(理学)为官方哲学,全面模仿中国的典章制度,其宫殿建筑、服饰礼仪、科举考试乃至社会生活习俗,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汉字长期作为朝鲜的官方文字。
这种宗藩关系并非单向施予,朝鲜王朝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保留并发展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如其创制的谚文(韩文字母)。
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壬辰倭乱),明朝应朝鲜请求,派遣大军援朝抗倭,历经七年苦战,最终击退日军,巩固了中朝宗藩关系,但也极大地消耗了明朝国力。
进入17世纪,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朝鲜经历了后金(后来的清朝)的两次入侵(丁卯胡乱和丙子胡乱),最终被迫断绝与明朝的藩属关系,转而向清朝称臣纳贡。
直至19世纪末,东亚国际格局发生剧变。
1894年至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朝的惨败告终。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中,清政府被迫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朝鲜半岛正式被日本吞并,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35年之久。
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投降,朝鲜半岛摆脱殖民统治,但其命运旋即再次被大国政治所左右。
随着美苏之间冷战的加剧,这条临时分界线逐渐固化为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分割线,统一的朝鲜民族国家未能建立。
1948年8月,在美国和联合国的支持下,大韩民国在半岛南部成立,李承晚出任首任总统,其奉行坚定的反共亲美政策。
同年9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苏联的支持下于半岛北部成立,金日成成为最高领导人。朝鲜半岛就此分裂为两个相互敌对的政权。
经济热乎,政治有点凉
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建交伊始,中国正全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广阔的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对急需产业升级和拓展海外市场的韩国企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而韩国在电子、汽车、化工、钢铁等制造业领域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其“汉江奇迹”的成功经验也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双边贸易额从建交初期的几十亿美元,以惊人的速度逐年攀升,200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出口市场,此后多年稳居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至2010年代中期,双边贸易额已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
韩国对华出口产品从初期的原材料、轻纺产品逐渐升级为资本品和中间品,如半导体芯片、液晶面板、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和化工产品等,深度融入中国的制造业产业链。
三星、现代、LG、SK、浦项制铁等韩国大型跨国企业(财阀)纷纷大规模投资中国,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
人员往来也日益密切,建交初期每年仅有约10万人次,到2014年已突破1000万人次,中国成为韩国最大的海外游客来源国和留学生目的地国,反之亦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经济联系。
与经济领域的持续升温和人员往来的热络景象相伴随的,是韩国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形成了引人注目的“韩流”现象。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以韩剧为代表的韩国影视作品开始进入中国并迅速流行。
1997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的韩剧《爱情是什么》引发收视热潮,成为第一波韩流的标志性事件。
此后,《蓝色生死恋》、《冬季恋歌》、《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一大批制作精良、情感细腻或题材新颖的韩剧,接连在中国掀起收视高潮。
尽管中韩两国在建交后的二十多年里,经济与文化交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呈现出一派“经济热络”的景象,但在政治与安全领域,双方的互信基础相对薄弱,战略层面的分歧与疑虑始终存在,使得两国关系在“政治层面”时常显得“有点凉”,并潜藏着诸多不确定性。
尹锡悦上台,风向变了吗?
现任韩国总统尹锡悦于2022年就任。他检察官出身,曾以彻查前总统朴槿惠和李明博的案件而闻名,素有“铁面”之称。
在外交政策上,尹锡悦政府展现出鲜明的亲美姿态,并积极寻求改善与日本的关系。
其上任后,韩国积极响应并推动加入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IPEF),这一系列举动被外界普遍解读为韩国在外交战略上进一步向美国靠拢,并配合美国在亚太地区构建其战略布局的体现。
相较于前任文在寅政府,尹锡悦政府在对华态度上显得更为强硬。
2023年,《韩国中央日报》曾发表一篇题为《重启韩国:强强对决只能让中韩两败俱伤》的文章。
该文章的论调,在呼吁两国避免对抗的表面下,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复杂的心态。
文中提到“韩国已非昔日清朝时的弱国”,这份自信是建立在韩国“强大”硬实力的基础上。
先来看看它的军事实力。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韩国的常备军已经超过50万人,预备役人员则高达400多万。
韩国的陆军装备有5000多辆主战坦克和超过1.1万门火炮,此外,还有着8000多枚各类导弹。
空军方面,韩国也不甘落后。59架F-15K重型战机、169架F-16轻型战机,再加上40架F-35A隐身战机,韩国空中力量可谓不容小觑。
而且,空军还拥有60架FA-50轻型战斗攻击机,增强了它在多种作战环境中的灵活性。
海军方面,韩国同样具有一定的优势。12艘驱逐舰、13艘护卫舰、3艘轻型护卫舰和71艘巡逻艇,构成了它强有力的海上力量。
更重要的是,韩国的海军还拥有2艘两栖攻击舰、8艘坦克登陆舰和20艘常规动力潜艇。
这一切与中国的军事实力相比,还是显得有些不足。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军事强国,在军队规模、武器装备、技术水平等方面都远远超过韩国。
尽管如此,韩国依然表现出足够的自信,这其中的关键是背后强大的盟友。
美国,这个背后的支柱,成了韩国在国际舞台上硬气的底气。驻韩美军约有2万地面部队,此外,还拥有超过300架战机。
更令人放心的是,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两个航母战斗群,时刻准备支援韩国,一旦事态升级,可以迅速与韩国海军形成强有力的联合作战能力。
不仅如此,近年来,韩国和日本在安全领域的合作日渐紧密,虽然最初的目的仅是为了应对朝鲜的威胁,但这种紧密关系也无形中增强了韩国的信心。
中国咋看的?未来路咋走?
面对复杂的半岛局势和中韩关系,中方对韩国的政策总体上保持了克制。
即便在“萨德”问题导致两国关系紧张时期,中方的反制措施也相对有限,例如采取了所谓的“限韩令”,但并未全面中断经济往来。
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也曾向韩国提供口罩等防疫物资援助。
从韩国的经历中能看出,小国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存在巨大风险;经济上高度相互依存的国家,在政治和外交层面需要保持更大的灵活性和审慎性;国家发展的根本在于自身实力的增强,中国今日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是数十年经济建设和综合国力提升的结果。
韩国国内也不是没有一些反思的声音。例如,前总统文在寅在其近期的出版物中,对现政府的外交政策表达了批评意见。
学术界和企业界也有不少声音呼吁改善对华关系,例如重启中韩自贸协定的后续谈判等。
展望未来,中国对于处理中韩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明确且一贯的,即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
无论韩国内政如何变化,只要不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和安全关切,中方愿意与韩方共同推动双边关系健康发展。
朝鲜半岛的局势依然复杂多变,但大的趋势是,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客观现实,而传统的霸权体系则面临诸多挑战。
资料的最后观点是,对于韩国而言,认清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与中国这个搬不走的邻居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或许比单纯地充当外部势力的“马前卒”更为符合其长远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