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轻岛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
2016年,一名高中生留下这样一句话,随后纵身一跃,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这个被称为 “史学神童” 的高中生,用最极端的方式,为自己短暂却璀璨的生命画上句点。
谁能想到:两年前,他带着处女作惊艳学界,被誉为“史学超新星”。
两年后,被抑郁和孤独啃噬殆尽的他,只剩对生命与未来的厌恶。
从万人追捧的 “史学神童” ,到选择定格在此刻的陨落之星。
这场令人心碎的反差背后,藏着多少关于天才与孤独的残酷真相?
林家有才子,年少而学富
提起林嘉文,身边人就只有一个印象:
少年英才、历史学霸。
1998年,他出生在西安的一个普通家庭中。
他的父亲就职于一所法律院校,而他的母亲以及外公外婆,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教师。
出生在这样书香门第,家里人也自然很注重他的文学素养。
可随着林嘉文的长大,家里人逐渐发现。
自己的孩子,似乎有些格外与众不同。
在同龄人追逐打闹时,他就跟着家里人,一起看《百家讲坛》。
有时为了赶上第一档节目,林嘉文早上六点就爬起来。
而随着林嘉文年龄增长、知识积累,他开始不满足于从电视机里汲取知识。
小学阶段的他,开始尝试自己阅读文学、历史方向的典籍。
《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
虽然是白话文,但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读懂并热爱这样的书籍,就已经实属不易。
渐渐地,林嘉文的名气,开始在他生活的地方扩散开来。
周边人都知道,林家生出了一个听话、好学的神童,特别喜欢看书。
这让他的父母倍感骄傲之余,也让他们意识到,可以着重培养孩子的文史兴趣。
为了支持林嘉文的兴趣,父母尽可能搜集了市面上的文史经典。
而在父母的帮助与鼓励下,他对历史的学识,随着热爱不断激增。
仅在初中阶段,他就能听懂史学会议上,各大专家的学术见解。
并自学了诸如西夏文、文献学等学科,详细了解了唐宋变革论、新清史等新颖史学论。
而脑内知识的增加,林嘉文已经不简单满足于学习。
待到他走进高中后,面对着家人,他做出了一个超越同龄人的决定。
动笔!出书!
著书立传的高中生
林嘉文作出要出书的决定,并不是他一时的热血上头。
而是源于他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感悟与热爱。
随着他对历史研究得愈发深入,见惯了书面上的尔虞我诈、生杀予夺。
一种强烈的表达欲在他心中涌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在某个读史的夜晚,他放下了书卷,拿起笔来,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2014年6月,林嘉文的第一本历史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正式出版。
在书中,他以汉帝国早期为例,讲述了汉朝如何从百废待兴,发展到国富民强,以及道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书中论述清晰、独特,论据扎实、可靠,文笔更显老辣成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史学著作。
《当道家统治中国》一经公布,立刻引来历史学界震动。
许多学术大家,都对新书有着很高的评价。
曾任山西大学,历史所副所长的李裕民教授,更是给予此书“学术规范”“言必有据”的评价。
而其中老道的文风,更是让他误认为,这是出自某位中年研究人才的佳作。
李裕民教授
可等到两人真正见上面,老教授更是难掩惊讶!
这么优秀的著作,竟然出自一位高中生笔下?!
而随着书的宣传与普及,越来越多人知道林嘉文的存在。
他本人更是被冠上了“历史神童”“学术新锐”的名头。
然而,这一切都不是林嘉文想要的。
在书出版之前,林嘉文就曾请求出版社和学校,不要透露自己的身份。
在他看来,一旦自己高中生著书的事情被大众知晓,人们就开始跳出书籍内容,更多关注自己的年龄与身份。
比起让自己出名,他更愿意自己的见解被大众所接受。
但“纸难包火”,林嘉文的真实身份还是泄露了出去。
无奈之下,他只得将身心投入到下一步著作中。
2016年,林嘉文又推出了自己的新书《忧乐为天下》。
书中以范仲淹、庆历新政为主线,以他个人的命运与仕途,串起了宋帝国的变革与消亡。
除开书的内容,林嘉文的新作还有两位学术大佬的支持。
中国“西夏学”泰斗李范文,亲自为书题签。
“宋朝史”研究名家李玉明,破例为书作序。
这两位学术大佬的举动,足见他们对林嘉文的爱才之心。
而书的内容之详实、创新,也成为了不少历史爱好者的案头必备。
可就在大家期盼着,这位青年才子能继续推出更多新作。
一个噩耗,震惊了整个历史学术圈。
林嘉文自杀了。
饱受病痛的“天妒英才”
导致林嘉文自杀的原因,出人意料,却又情理之中。
抑郁症。
早在林嘉文离世的半年前,他就被确诊了抑郁症。
虽然期间又有服药与治疗,但还是无法缓解他的不适。
而他身患抑郁症的原因,也和他的生活与社交,有密切关系。
一直以来,林嘉文的同学、老师在谈及他时,总绕不开一个词:
“曲高和寡”。
在他身上,总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
这一方面,是他独特的爱好与学识,导致的认知上的差距。
另一方面,是师生们对这个“天才”的敬而远之。
这导致了没人读得懂他,也没人愿意“读懂”他。
除了社交之外,林嘉文的抑郁症,也和一直以来的历史研究有关。
正如一名古籍研究专家所言:“林嘉文的才能,远超一般博士。”
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他的才情与心理能力,形成了绝对的落差。
过高的才情,让他足以认识到生活与未来的真相;
而尚显稚嫩的心理能力,让他无法化解带来的“真实之痛”。
2016年2月24日,在给好友发送完最后一封邮件后。
这位被寄予厚望的“史学天才”,从高楼纵身一跃,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的最终想法,也正如邮件内所说的那样:
“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
“也是一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我终于还是要离开。”
在林嘉文死后,他的遗作《范仲淹与庆历新政》最终出版。
他的生命,也正如书中描述的“庆历新政”一般。
只是一场璀璨、激烈的自救运动。
结语
不管是天纵英才,还是遗世独立。
这个少年用自己的时光,在历史的长河里投下了自己的涟漪。
他的离开让我们痛心,但也让更多人开始思考:
当我们惊叹于 “天才” 的闪耀时,是否该停下追逐光环的脚步,听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那些被视为 “与众不同” 的孩子,或许更需要的不是仰望,而是并肩而立的温暖;
不是对成就的追逐,而是对生命本身的热爱。
林嘉文的故事,希望能让更多人懂得:
真正的成长,是让每个灵魂都能在合适的温度里,慢慢舒展,自由呼吸。
愿未来的世界,既能容得下天才的锋芒,也能接住他们偶尔的脆弱。
部分参考资料
中国新闻网:18岁史学新星林嘉文辞世 中学时自学西夏文
央广网:18岁史学奇才 因抑郁症离世 曾出版两本专著,23日晚跳楼自杀
豆瓣:《忧乐为天下》介绍
浙江新闻:是什么“杀”了史学奇才林嘉文 专家:悲剧须防重演
百度百科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