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小红书、豆瓣上看到一个讨论,即想进军学术界的学生一读研就搞论文,基本不看书,只看两篇论文就开始自己写论文,看文献极其看重性价比,不看专业外的文献,一切服务于多快好省产出论文。
有人说,哪里是一读研就这样,现在本科生对做学术的理解也就是搞论文搞项目。
这种现象显然是不合理的,但首先应该被批评的绝对不是学生,而是这个折腾人的学术体制。
当然,这种体制确实会筛选出一些格外功利的人,会把一些比较纯粹的读书人淘汰掉。就此而言,同样的体制下,不同的人还是会有不同的表现,个人责任的维度不可完全取消。
我不是说干坐冷板凳就好、就对,相反,在这个时代,一定要有一点基本的生存敏感性,要去协调严肃正经的学术训练和在学术界生存的压力。
但我更不喜欢另一路话:什么坐冷板凳,全是自欺欺人的鬼话,都什么年代了,还讲这些呢?!
如果是对骗学生坐冷板凳,自己哐哐哐发水文的学术老登,或者那些在躺平年代进入学界的老躺平者,那么这种批评是非常准确有益的。
但把这种批评扩大化,认为任何人呼吁专心做学术都是在自欺欺人,则显然非常不合理。
我不觉得这是有现实感的表现,相反,这往往只是一些市侩的冷嘲,或者是一些曾经有过学术理想,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能继续坚持下去的人的自欺欺人——是的,恰恰是他们在自欺欺人。
也就是说,这很可能是因为不敢面对自己的犬儒模样而硬要把所有人都说成是真诚或虚伪的犬儒——自己作为真诚的犬儒,自然还比后者高了一等。
确实不应该只跟学生谈理想,也要谈现实,往其中任何一个极端走都不可取。
真正的现实主义是认识到这个世界中有真实的理想主义,也有沉重的生活压力,因此存在着不能遗忘、不能假装不存在的真实的痛苦。
纯粹的理想或纯粹的市侩其实都是逃避现实复杂性的表现。
让《三联生活周刊》活下去!
大浪淘沙出的精品杂志,
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碎片化时代仍然保持深度,
三联是为数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订阅
全年52期每月4-5本,包邮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3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