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在被俘7个月后,方志敏被敌人残忍杀害。
方志敏是大将粟裕的第一位好搭档老上级,因此他的牺牲,令粟裕悲痛欲绝难以释怀。而方志敏的被俘,是因为怀玉山战役的失败,对此,粟裕也明确指出过:刘畴西的战术失误,是战败的关键原因。
如此说来,方志敏的牺牲,与刘畴西就有因果关系了。但到了晚年,粟裕却给中央写信,要求以烈士对待刘畴西。
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粟裕为何突然做此决定呢?
粟裕
新编红十军团
此事,还要从部队的一次合编说起。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面临着战略转移。而同时,自从九一八开始,日军步步南下,中日矛盾不断上升。这种情况,就是蒋介石的围剿不得不对付,抗日也不能不提上日程。
7月,红七军团被委任为抗日先遣队,既能北上宣传抗日,又能做一枚引子,用来迷惑敌人隐藏主力突围的方向。
红军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7月6日,这支扛着抗日先遣队旗帜的部队,就趁着夜色,从瑞金出发了,进军方向,是经福建到浙皖赣的敌军后方。这支部队有6000余人,但文职人员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军团长是寻淮洲,粟裕任参谋长。
10月下旬,红七军团到达了赣东北苏区,成功与红十军会师。之后,根据中央命令,两军就合编为红十军团,仍作为抗日先遣队北上出征。
新编的红十军团,便是由刘畴西担任军团长,同时他还兼任第二十师的师长。粟裕还是做参谋长,方志敏担任了军政委员会的主席。
到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原本在红七军团做军团长的寻淮洲,合编之后竟然降级了,只做了第19师的师长。为什么会这样?也许是因为资历上,刘畴西看上去更胜一筹吧。
寻淮洲
1897年,刘畴西出生于湖南长沙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庭贫困,但父母也倾尽全力供他读书。后来刘畴西师范毕业,接触了革命思想,并于1922年加入我党。
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刘畴西果断抓住机遇报考,顺利录取为第一期黄埔生。
很不幸的是,仅仅第二年,刘畴西参加东征,结果在棉湖战斗中,左臂中弹。后来因为伤势恶化,为了保命,只能把手臂截掉。
1929年,他又受组织派遣,到莫斯科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去进行学习,归来后,在几次反围剿战役中表现还不错。
刘畴西
而寻淮洲呢,比刘畴西要小15岁,当时也不过20刚出头。他只读了高小,15岁就参加了革命,虽然文化不高,但是自己一步步打出来的实力战将。
资历上差了点,他的红七军团转战几个月又损兵折将,已减员到只剩两三千人了。因为种种原因,寻淮洲只得了一个师长。
队伍整编后,寻淮洲便带着第19师,奉命先行出击了浙皖边。
当时,中央红军主力已经开始长征,抗日先遣队孤悬敌后,自然就被蒋介石盯上,很快便派了大军来围剿。
且战且走,此时,部队急需一场胜仗来提振军心,新上任的军团长,也急需一场胜仗,来证明自己的才干。
1934年12月,红10军团在向皖南进军途中,在安徽黄山汤口,又与寻淮洲的第19师会师。休整两日后,开始向谭家桥方向进发,在此途中,突然发现重大战机,于是便想干一票大的,来个伏击战。
这个战机,就是王耀武的补充第一旅,因为立功心切,一直紧追红十军团不放,现在已经孤军深入。这个尾巴既然甩不掉,那就把它干掉。
王耀武
从战前分析来说,这一战应该是有把握的。一是敌我兵力相当,二来所选的乌泥观至谭家桥这一段,山高势险茂林遮天,极占地理优势。若在此以逸待劳,怎么看都错不了。
这场伏击战,自然是经过军政委员会同意的,大家都认可。结果因为一些人员及细节问题,起了分歧,最后本该大胜的一场伏击战,却成为一个悲剧的开始--------
一将无谋的后果
伏击战,虽然在地形、信息、心理、体力等各方面都占有优势,但也要看你伏击的对象是谁。
这补充第一旅,旅长王耀武,黄埔三期毕业。他在第二次东征中崭露头角,中原大战中又屡立战功,即便此时,也已经是赫赫有名的悍将,非常不好对付。
也是因此,寻淮洲、粟裕等人,都认为应该王牌对王牌,派出野战经验最丰富厉害的第19师,去执行主攻任务。但他们的意见,都没有被刘畴西采纳,他能胜过寻淮洲担任这个军团长,那么他手下的兵,自然也比寻淮洲带出来的,要更强悍。
刘畴西、方志敏、王如痴
第20、21师,虽然都是新组建的,但都是刘畴西的老部队,因此刘畴西坚持让他们担任主攻。
所谓伏击,自然关键在“伏”字上,要隐藏巧妙以逸待劳出其不意。结果呢,战斗没开始就出岔子,20师的一个兵,枪弹走火暴露位置,简直就是给敌人做预警。
王耀武反应很迅速,趁着还没有进入伏击圈,立即后卫补充前卫,占领两侧高地。就这样,伏击战变成了硬碰硬的阵地战。
敌人装备好火力猛,本来想打伏击抢点弹药,结果让敌人,把家伙什全招呼上对付自己了。
为了争夺制高点,双方打得很激烈。而刘畴西为了表现自己,特意将红19师调得远远的,后来又让19师过来救援。就这样来回奔腾疲惫不堪,部队损伤很大,寻淮洲在冲锋时中弹牺牲了,87团的团长黄英特也阵亡,另外还有8名以上的师级干部负伤。
寻淮洲
这一战惨败,粟裕本来便不高兴他,接下来两人很快再次发生了分歧。
红十军团失利以后,继续辗转作战,期间粟裕提出,应该打运动战打巧战,不如分兵去打游击,这样才能拖住敌人保存实力,但遭到了刘畴西的拒绝。
转战两个月,又减员三分之一以上,因为难以立足,只能被迫回师。
1935年1月,红十军团返回了赣东北,此时已经只剩下3000多的兵力,粟裕率领800多人做先头军,刘畴西率主力2000多跟在后面。
这么少的兵力,稍不留心,便可能会被敌军大部队围剿。因此,粟裕要求必须要快,要一刻不停急行军。但刘畴西,却认为部队应该停下来休整,不能太过劳累。
得知大部队走走停停,甚至驻扎休息整夜,粟裕焦急万分。他决定回去找刘畴西,让他赶快行军以免被敌人合围封锁。
对此,方志敏说:“还是我去吧,他不好劝。”
于是,两人分别,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
方志敏
因为,方志敏也根本就劝不动刘畴西。刘畴西的固执,可能是因为,黄埔军校加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双重光环,让他心理上处于优越地位,难以接受自己技不如人。不能接受,那就总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尤其是谭家桥战斗失败后,这个心理反弹就更严重。
此时,粟裕的先头部队,已经顺利到达了闽浙赣苏区的港头,在敌人还来不及反应时,便快速冲出了封锁线。
刘畴西带领的主力,距离上远远落后。方志敏返回劝说他,指出敌情严重,当晚必须急行军,通过陇首的封锁线才行。
对此,刘畴西说:“如此,正中敌人的疲兵之计,被人以逸待劳-------”
于是当晚,部队便就地宿营休息了。
休息了这一夜,敌情就有了很大变化。敌人抢先派出一个团,在沿途修筑加固了工事,粟裕先头军走过的路线,也被敌人重兵截断。最后,红十军团的主力,困在了怀玉山的方寸之地,被敌人15个团的大军包围。
连日行军,本来粮草就少,因此在包围中,很快便弹尽粮绝。而敌人又派了飞机轰炸,放火烧山,这2000多的红十军团主力,几乎全军覆没。方志敏和刘畴西,也都在突围中被俘。
1935年8月6日,两人都被敌人杀害。
粟裕为何写信
对于方志敏的牺牲和红十军团的覆灭,多年来粟裕都耿耿于怀难以放下。他也曾明确指出过,红十军团的悲剧,是刘畴西指挥上的失误。
但1980年,粟裕已经七十多岁人到暮年,却突然给中央写信,要求以烈士对待刘畴西。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件事。
方志敏
一时粟裕收到过刘畴西家属的来信,他们生活很困难,并且,遭受了一些误解。二是,粟裕在报上看到过一篇文章,竟然直接捕风捉影,将刘畴西定义为出卖同志的叛徒!
粟裕看后很愤怒,所以写了这封信。最后,刘畴西也被追认为烈士。
对待历史,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刘畴西虽然存在指挥上的失误,但是他也为革命出过不少力,并且被捕后坚贞不屈英勇牺牲,因此绝不能容忍给他乱贴标签。
此事,也向人们展示了,开国大将粟裕的胸襟与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