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知道书法学习离不开临帖,但是该怎样临帖,何为高效的临帖却是摆在学书者面前的一个问题。很多人沉浸于临帖,期望通过临帖进入书法的顶级殿堂,但是终其一生也只是在不断复制古人,难有个人特色,只能隔岸欣赏书法的繁华。



历代都有很多书家强调精准临摹,也出现很多精准临摹的名家,比如俞和、吴宽,当代名家曹宝麟先生也推崇精准临摹,他强调临帖就要等大精临。为了能够关注细节,人们发明了米字格、九宫格、回字格等等辅助临帖的方式,精准临帖在传统学书当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但是当今很多书法名家却反对精准临摹,沈鹏先生一直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要写的和古人很像。曾翔先生也在做临帖示范时强调不要写的和范本很像,要有一些自己的变化。崔寒柏先生也说过不要精准临摹,今人永远都不可能写的和古人很像,精准临帖只能让你陷入不断模仿的泥潭。



支持精准临摹和反对精准临摹引发了一场争论,其实高效的临帖并不止于是否精临,精临也不限于外观,正确的临帖有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层层递进,既反映了学习者对技法的掌握程度,也体现了其审美认知与个性发展的阶段。评判一位书者的造诣,观察其临帖境界便是最直观的尺度。



第一重境界就是"精临",即完全复刻原帖。初学者如白纸,需通过精准模仿来建立规范。这一阶段要求笔法、结构、章法皆与原帖高度一致,甚至追求"下真迹一等"的效果。



精临的第一个目的在于培养"手上功夫"。通过反复描摹,学习者能掌握基本笔法,规范结字,训练书法基本功。



精临的另一个目的在于培养"眼上功夫"。眼睛也在精临训练中变得敏锐,能辨别线条的粗细曲直、墨色的浓淡枯润、结构的正奇险拙。



精临的第三个目的在于培养"自我认识"。限于个人的性情和认知局限,每个人的审美不同,从古帖中看到的东西也不相同,对这些不同的喜好对下一步临帖具有决定作用。



第二重境界是要有取舍的临帖,当基础稳固后,便需从"全盘接受"转向"批判吸收"。此时临帖如同对话,既要理解古人用意,也要考虑自身需求。



取舍的关键在于审美判断。学习者需明确自己的艺术追求,同样是临写《多宝塔》有人取其俊秀,有人取其雄强,这都是取舍的结果,适当的取舍不但可以强化个性,更能够提高临帖效率。



启功先生就曾说过,如果一本帖看过一遍就知道想要吸取什么,那就没有必要发费时间去临写。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读帖,先读确定取舍,动手临只为验证效果。另外还需警惕两种倾向:一是偏食,只专注一家,不去拓展眼界;二是贪婪,认为好的东西都想要,结果导致风格混乱,难出个性。唯有在广采博收的基础上适度的取舍,方能避免走入歧途。



第三重境界是"意临",即个性表达。此时临帖已非模仿,而是以古帖为媒介抒发己意。八大山人临《兰亭序》,仅取字形框架,笔墨全然个人化,便是意临的至高境界。书者思考的不再是"王羲之怎么写",而是"我该怎么写"。



意临的本质是创造性转化。它要求书者既深谙传统,又能跳出窠臼。以自身的学养与独特的笔墨语言重构经典。这种临作往往与原帖形异神似,展现出"离形得似"的艺术魅力。



达到此境者,已进入"有法至无法"的化境。但需注意,个性发挥须建立在扎实功底之上,否则易流于野狐禅。王铎将小字临成大草书,就带给后人很多临帖的启示。



三重境界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精临中需有理解,取舍中需有创造,意临中仍需法度。明代董其昌六十岁仍坚持"日临数行",可见临帖是书家终身的功课。不同境界的临作,恰似书艺成长的年轮。



临帖境界的提升,实则是"眼、手、心"协同进化的过程。眼睛从看到形到看透神,手从生涩到自如,心从拘束到解放。



当代书法教育往往重结果轻过程,导致许多学习者急于求成,跳过精临直接追求个性。这如同无根之木,终难成材。



观今日书坛,能达第三境者寥寥。多数人或停留在技法层面,或陷入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反观历代大家,无不是在三重境界中循环往复,最终形成独特面貌。



临帖如登山,每一重境界都是新的起点。精临时如履薄冰,取舍时如择路径,意临时如览众山。这时,临帖已不仅是学习手段,更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书法的魅力,正在于这种无止境的探索。每一遍临写,都是与古人的交流,与自我的对话。三重境界如同三面镜子:精临照见功夫,取舍照见眼光,意临照见灵魂。透过它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笔墨的演变,更是一个书者艺术生命的成长轨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