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古树名木历经岁月沧桑,它们不仅是记录自然生态变迁的“活化石”,更是见证地方社会历史发展、承载乡愁记忆的“绿色史书”。近年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通过开展资源普查建档、明确管护责任、实施数字化管理、推进抢救复壮等一系列系统性举措,让县域内的172株百年古树得到妥善保护,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兴乐村一棵树龄达500年的小叶榕上,新老枝干交织生长。陶平摄

在宁洱县黎明乡兴乐村兴乐塘村民小组,一株树龄达500年的一级古树小叶榕枝繁叶茂。它宛如一把擎天巨伞矗立在山腰,默默见证着山乡的发展变迁。经专业人员测量,这棵古树树高22米,平均冠幅17.5米,胸围5.6米,大约需要5名成年人才能将其合抱。虽然原主干已出现中空老化的情况,但从高处垂落的新生气根相互交织,形成了天然的支撑结构,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科研人员发现,这株古树构建了独特的立体生态系统:从树心到表皮横向延展,自根系至树冠纵向延伸,微生物、昆虫与附生的苔藓、草本植物共生其中,具有极高的生态研究价值、人文景观价值和历史纪念意义。如今,在专业的养护下,这棵古树愈发生机盎然。


护林员巡护兴乐村500年小叶榕。陶平摄

“我们严格执行‘发现杂草立即清理,发现病虫先自主处置,疑难问题及时上报’的工作标准。”兴乐村护林员毕海涛作为这株古树的专属管护人,每次巡山时都会来到树下,对古树进行系统检查。他所提到的古树名木“一对一”包保机制,正是宁洱县“一树一档”数字化管理的具体实践。

目前,全县现存的古树中,5株树龄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5株树龄300至499年的二级古树以及162株树龄100至299年的三级古树,已全部录入动态数据库。以兴乐村的两株一级古树为例,去年10月实施的抢救复壮工程,涵盖了枯死枝清理、光照空间优化、防护围栏修建等关键技术措施。


护林员(左)和林草部门工作人员查看兴乐村小叶榕情况。陶平摄

随着今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正式施行,宁洱县正加快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协同、全民参与”的古树名木保护格局。林业草原部门联合公安机关、各乡镇常态化开展“春风行动”,近三年来,累计查处破坏古树行为12起,开展专题宣传活动40余场次。

“我们将严格落实《条例》要求,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管护责任体系,统筹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确保每株古树都有专属的‘守护者’。”宁洱县林业和草原局保护股股长徐向杰表示。目前,全县古树名木健康监测系统已覆盖80%以上的重点保护树木,未来三年,计划实现全域智能化管护。(陶平、杨廷荣、方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