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方清
近些天,“男人卵巢瘤、女子前列腺”等“男女不分”的离谱论文接连涌现。
仅现代快报、澎湃新闻两家媒体,就报道在网上发现这类“大作”50余篇。
部分涉事单位调查认定当事人学术不端。
目前已有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相关论文作者霍某某被记过降级;有福建省人民医院相关论文作者韩春龙、王小红分别被降级和取消项目成果申评资格2—3年,并全院通报批评;有《中国医药指南》的编辑被辞退。
而一些尚在调查或有了初步处理结果的涉事方,通过媒体所作的回应则更加奇葩。现晒几例——
01
《中国医药指南》2018年2月28日发表题为《护理干预在羊水栓塞高危产妇预防中的意义分析》的论文中称:
“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我院治疗出现羊水栓塞的高危产妇140例,其中实验组有31例女性患者,34例男性患者;对照组中有32例女性患儿,33例男性患儿”。该部分“高危产妇”病例中不仅出现了“男性患者”,部分患者还被称之为“患儿”。
记者通过抚顺市中心医院联系上了该论文作者王忠红,她表示,“他们打错了,应该是女,打成了男,他们后来出版后给我寄过来我也没核实。”王忠红称,自己会联系出版社沟通此事。
点评:原文中实验组、对照组都有男女性别区分且各自数字单列,你现在说是期刊社错把女打成了男,果真这样整篇论文核心数据与逻辑岂不乱了套,这说法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另外“患儿”这个“儿”字咋来的呢,还有出版后寄过来自己也没核实。心这么大且粗,干医院工作真委屈了您这大大咧咧之银才。我就不信作者往下跟出版社能沟通出啥正经名堂。
02
《中国农村卫生》2014年刊登的河北省宁晋县医院妇二科赵某某的论文《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文中称“我院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69例患者,年龄20-34岁,男35例,女34例。”
新京报记者联系到《中国农村卫生》的主办单位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正在开会处理,“因为论文是2014年发表的,目前还不清楚审稿编辑是谁,正在查阅相关档案了解情况。”
“下一步我们将对办刊以来的所有内容展开自查,同时强化三审三校和同行评议机制,对主办杂志加强管理。”但此论文涉及机构暂无回应。
点评: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作为刊物的“婆婆”,媳妇捅出娄子不“责令”其抓紧自查并做处理以应付舆情,还有劳您大驾“隔山打牛”亲自调查十多年前“审稿编辑是谁”作甚?
还“强化三审三校、对主办杂志加强管理”之类,现在火都烧到眉毛尖了居然对“问题媳妇”不闻不问,任其摆烂,可想而知即使此事过后您也仍只是个专晃虚招的“摔手婆婆”而已。
03
更奇葩的还得数这个:在此次“男女不分论文潮”中露脸最多的权威学术期刊社——《中国医药指南》发出的声明。
我在来自正规医学期刊的“奇文共赏”的文章中,把搜索到的问题论文范例进行了列举,其中《中国医药指南》一家就多达3篇。
而《中国医药指南》“关于学术不端的声明”中称:
经调查,该学术不端问题的发生是因为当时的审稿流程存在漏洞,审核人员未能对文章内容进行严谨细致的审查,未能及时发现其中的错误;部分编辑和审核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对学术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在工作中未能严格遵循学术出版的标准和要求。对于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
《声明》中别的不说,仅“部分编辑和审核人员责任意识不足”和“对于涉事编辑已作出辞退处理”这两个有着具体指向的句子放在一起,你不觉得它就是个病句吗?
按照中文基本逻辑,涉事编辑被处理了,那审核人员呢?
何况现在一下子被曝光3篇“男女不分”,难道都是这一个编辑干的不成?
如此既不合常理又经不起推敲,非“甩锅”又是什么!
资料图片转自网络广告
所以《中国医药指南》声明中表示“完善审稿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建立监督机制、强化诚信宣传”的所谓整改措施,
在我看来基本是空话套话,对其未来实行非常不抱信心。
由此也能反证过去,其问题论文为何会出现那么多。
好了,写到这里。周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