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

1937年11月22日13点左右,南京城突然响起凄厉的空袭警报。紧接着阴云密布的天空中出现了8架日军飞机。这些飞机来自日本海军第12、13航空队,他们配合日军的地面攻势,妄图快速攻占南京。这些飞机的飞行轨迹显得比较随意,因为之前中国空军的主力已被消耗殆尽。就在前一天,中国空军英雄、第4航空大队大队长高志航刚刚壮烈殉国。

令嚣张的侵略者想不到的是,很快就有6架飞机向他们迎面扑来,而且飞机型号令他们非常陌生,有“底翼单叶”和“可收起起落架”,所做的战斗动作也之前遇到的中国飞机不太一样。

紧接着,一场激烈的空战就开始了。

这一场空战,日军飞机遭遇了强劲对手。在战斗中,日方发现对方有一架飞机居然敢进行贴身缠斗,当一架日军轰炸机正准备对南京城投下炸弹时,这架飞机立刻避开了日军战斗机的拦截,迅速接近目标,在距离敌机仅有几十米的距离开始射击,精准击中了日军轰炸机的机翼和机身。然而,就在这架飞机准备撤离时,几架日军战机从后方包抄过来,战机虽然左躲右闪,最终还是多处中弹,机身开始冒烟起火,失去控制,迅速坠落下去。这次空战,日方损失三架飞机和一名飞行员,对方则损失了一架飞机一名飞行员。

第二天,日方确认,对手原来是苏联飞行员,他们操纵的正是当时苏联的主力战机——伊-16 战斗机。


抗战期间来华助战的苏联航空志愿队伊-16战斗机。来源/维基百科

那么,这些苏联的红色战鹰又是如何来到中国的呢?


苏联援华航空队的出现,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实现的。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日本的一举一动则成为国际间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苏联。苏联方面不断向国民政府释放善意,双方于1932年12月12日恢复外交关系。


1937年11月前往中国参加抗日战争的一批援华航空队员。来源/纪录片《探索·发现》截图

随着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中国国民政府感到事态越来越严重,届时己方南下的海路可能会被截断,于是中国国民政府开始与苏联接触,尝试获取苏联援助的可能性。当时国民政府最缺乏的就是各个型号的飞机以及飞行员,1937年8月,蒋介石命令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蒋廷黻和苏联政府接洽,讨论购买苏联军火的问题,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此后,大量的苏联飞机历经千难万险,来到了中国前线。

飞行时的苏联飞机和中国飞机。来源/纪录片《探索发现》截图

中国国民政府在购买苏联军火的同时,还不断动员苏方对日宣战,这个要求被苏方拒绝,但是,苏方答应了组织航空援华队的要求。


俄罗斯联邦国家军事档案馆中保存的“Z计划”文件。来源/纪录片《探索·发现》截图

这个行动是绝密计划,苏方代号是Z计划。为了保密,苏方把援华的所有飞机上苏联的标志全部抹去。组建航空队的过程也是严格保密的,航空队重要成员之一的普罗科菲耶夫在回忆录中这样描写和家人道别的情况:“……我第一次这么早就背着装满了我所有的飞行服装的降落伞背包回家了。妻子在洗衣服,她挺直了身子望着我发愣的脸,什么都明白了。白色的肥皂沫从她的手上滴落到地板上,紧紧裹在襁褓中的两周的孩子睡在床上,在电灯光的照射下不眨眼地望着天花板,要说的话一切都明白了。”

当然,这么多的飞机运到中国来,不可能不引起日方的注意,日方后来其实也曾经抓获过苏联飞行员,不过鉴于苏联的实力,日方没敢公开发难。


苏联援华航空队来到中国后,还未进行修整便立刻投入战斗,在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保卫大重庆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无数令人荡气回肠的英勇事迹。

首先是南京保卫战。侵华日军空袭南京的频次很高,每一次中苏飞行员都快速起飞迎敌。据苏联飞行员库丁诺夫回忆,在一次日军空袭中,他驾驶飞机起飞,一开始是平飞以便收起起落架,但还没将起落架完全收起来,就发现一架日机正朝自己袭来。他赶忙停止操作,向着敌机直冲过去、开火,敌机立刻拉抬起来,库丁诺夫趁机完成操作,开始与敌机缠斗。两架飞机在空中高速旋转,互相咬着不放。突然日机放慢速度,库丁诺夫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贴近敌机,朝着敌机的机腹猛烈开火,令日机中弹坠落。战斗结束后,走下飞机的库丁诺夫才得知,被自己击落的日本飞行员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王牌飞行员。


南京保卫战历史影像。来源/纪录片《探索·发现》截图

南京保卫战之后,在苏联帮助下,中国空中力量又重新组织起来。中苏双方开始为保卫武汉进行积极准备。1938年4月,国民政府情报部门发现,日本的木更津航空队转移到了安徽芜湖机场,这一极不寻常的举动引发中国高度关注。这支航空队是由日本裕仁天皇亲自授旗的,他们大概率会在4月29日,即裕仁生日这天发动针对武汉的大规模空袭作为所谓“献礼”。于是,国民政府从各地调集大量战斗机,和苏联航空队、陈纳德的国际志愿中队组成了一支100多架飞机联合机队,准备痛歼来犯之敌。


一架木更津海军航空队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该机为日本海军航空兵前期空袭南京的主力,另有“中攻”的别称。来源/维基百科

28日,中方故意派出大量飞机在武汉上空盘旋并飞走,制造假象。日军果然中计,第二天,大批日本轰炸机分成两个梯队来到武汉上空,准备进行大轰炸。木更津航空队进行护航,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在发现中伏之后,木更津航空队立刻散开,企图将中国战机驱离。由于日军战机远程而来,燃料不够,我方战机与之展开近身缠斗。苏联航空队的伊-15战机转向盘旋能力突出,伊-16战机则在垂直机动性方面表现出色,两种战机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令日军战机难以招架。战场上不断出现日军飞机拖着浓烟坠落的情形。

最终,这场空战以日本惨败结束,中日双方的战机损失比为5:36。由于苏联飞行员硬朗凶狠的打法,此后日军飞行员惊恐地称之为“暴徒”。


在战争之初,侵华日军本来没有把中国的空中力量当一回事,结果却接连遭到痛击,他们不得不充分重视起来。鉴于在中国战场上日军的飞机损耗严重,日本政府向德国和意大利购买了一批飞机和零件,准备投入中国战场。

由于中国空中力量对日本已经构成不小威胁,侵华日军没敢把物资直接运到中国大陆,而是先存放在台湾省的松山机场,先在这里进行组装和训练。不久,国民政府情报部门获知了这一绝密信息,并与驻扎汉口的苏联援华航空队沟通。

苏联方面决定实施远程轰炸,由苏联航空兵上将巴雷宁负责实施。这个计划非常冒险,航程达1000公里,逼近苏联SB轰炸机的航程极限。此外,该计划需要飞越台湾海峡,如果出问题,连迫降的地方都没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苏联采取了两个对策,一是尽量直线飞行,二是在5500米的高空之上飞行。这样,苏联航空队只需要回程时在福建的一处秘密机场补充燃油,就能返回汉口。然而,当时高空飞行对飞行员的身体损害极大,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问题:航程太过遥远,没有战斗机能护航,苏联轰炸机编队只能单兵作战。


苏联SB轰炸机。来源/维基百科

1938年2月23日,由28架苏联轰炸机组成的编队计划从汉口机场启航,这一天正是苏联的“红军节”,然而这天天气状况非常糟糕,编队迟迟无法起飞。好容易等到合适的天气状况,编队正准备起飞时,机场突然想起警报声,远处一些日机飞了过来!巴雷宁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日本人实施轰炸的话,整个机场都会被炸上天,因为机场上停满了加满油且挂满炸弹的轰炸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日机在即将飞临汉口机场之际却突然左转向,很快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轰炸机编队抓住时机立刻起飞,按照原计划,迅速升到5500米的高空。当时大部分苏联飞行员的高空反应都比较严重,但是这个高度使得编队成功躲过了日方的空中警戒,成功进入台湾省上空。当编队来到松山机场时,大家发现,日方居然毫无防备。直到编队开始投弹轰炸,日方才反应过来,用为数不多的高射炮进行反击,无异于螳臂当车。

这次轰炸,编队在短短十多分钟内将携带的280枚炸弹全数倾泻到松山机场,然后绝尘而去,迅速飞越台湾海峡,来到福建的一处机场。整个过程中没有一架日机升空拦截。轰炸编队总共摧毁40架日本飞机,不包括那些未来得及组装的飞机零件,以及能用三年的航空燃油,而轰炸机编队只有一架轰炸机受了轻伤。日本当局在了解情况之后大为震怒,日本所谓的台湾总督小林跻造因此“奉召”回国,被痛责一通,松山机场的指挥官则切腹自尽。


松山空袭时期的日文报纸。来源/维基百科

这次行动在国际范围内引发强烈反响,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这次奔袭被说成是中国空军执行的。巴雷宁则受到苏联政府的秘密嘉奖,获得苏联英雄的称号和列宁勋章。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如箭在弦,之后苏联援华航空队全部撤回苏联。从1937年到1941年间,苏联对华提供了各型号飞机1250架,派遣1091名飞行员和2000多名机械师等航空辅助人员来华参战,一共击落敌机100多架,击沉击毁侵华日军各种舰船70多艘,先后有200多名苏联士兵牺牲在中国国土之上。值得一提的是,苏联是七七事变后第一个向中国提供援助的国家。

对于苏联援华航空队的雪中送炭,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在武汉、四川、重庆、新疆等地都建有与苏联援华航空队有关的纪念馆或烈士陵园,其中,就包括苏联航空大队长库里申科。


库里申科照片。来源/维基百科

1939年10月14日,苏联轰炸机编队在执行任务后返航时,遭到日机纠缠,库里申科的座机遭到三架日机猛烈进攻。库里申科是功勋飞行员,曾经多次轰炸日军机场,重创日本空军,这一次,日军必欲除之而后快。很快,轰炸机的左发动机就中弹停车,库里申科也负伤,他强撑着指挥机组继续前行,在飞到四川万县时飞机已经没有燃料了,必须迫降。为了避开人群稠密的地区,库里申科命令机组在长江江面迫降,并指挥机组人员一一撤离,最后,他自己则因伤势过重体力透支没能爬出机舱。中国在得知消息后迅速组织救援,最终将库里申科的遗体和飞机残骸打捞出来。万县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并把他葬在风光优美的太白岩山。

1958年,万县政府把库里申科的灵柩迁葬到西山公园的库里申科烈士墓园,一位叫谭忠惠的女士成了守陵人。19年后,她的儿子魏映祥代替年迈的母亲,开始打理墓园。这对母子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守护。2009 年 9 月 10 日,库里申科被中国政府追认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岁月,苏联援华航空队的身影熠熠生辉。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奔赴中国战场,在南京、武汉、重庆等上空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以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为中国抗战注入了强大力量,其功绩永远铭刻在中国抗战的历史丰碑之上。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所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建立卓越功勋的老战士,我们都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会铭记苏联援华航空队的贡献,传承和弘扬他们的精神,与各国一道,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稳步迈进。


编辑:周斌 詹茜卉 胡心雅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博古知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