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兵强马壮的美军、36万发炮弹,为何打不过缺弹少粮、筋疲力竭的志愿军?面对范弗里特饱和时的弹药攻击,63军军长傅崇碧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战术,是如何硬扛了美军15天的?这其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文章。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如期而至,彭德怀专打东线南朝鲜军的战术立竿见影,西线杨得志兵团佯攻汉城牢牢吸引住了美军主力,王近山兵团的“中心开花”战术将东西线之敌拦腰截断。东线担任主攻的宋时轮兵团和人民军3个团以史无前例的炮火,将南朝鲜军防线炸了个稀巴烂。
中朝联军傍晚吹响进攻号角、夜间实施快速穿、天亮合围歼灭,迅速抢占了南朝鲜第3军团撤退的唯一通道五马峙,被打得抱头鼠窜的南朝鲜4个师濒临覆灭,不得不化整为零,进入大山打游击,许多人在撤退途中饿死,4个师的装备全归志愿军所有。
击溃了南朝鲜3军团后,东线部队继续向南开进,朝鲜中部山脉都为纵向,部队横向无法移动,志愿军只能长驱直入向南,历经5天血战,宋时轮兵团几乎都向前开进了50到60公里,92团更是一马当先向前了150公里,进至37线以南的下珍富里,范弗里特的防线已经四面开花了,中国军队即将再次凯旋而归。
殊不知在一片欢声笑语中,一场蓄谋已久的针对志愿军的大围攻即将到来,而这场大围攻的策划者,正是从麦克阿瑟手中接过指挥棒的李奇微。
这位美国西点军校的佼佼者、美国陆军中最年轻的参谋长,美军阵营中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的上任的确给志愿军、彭德怀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他上任伊始,就洞察出志愿军3个致命的破绽。
第一个破绽:攻击时长
李奇微走马上任后,翻看了和志愿军交战的所有记录,一组数字让他豁然开朗,美军和中国军队第一次交手的时间是1950年10月26日,11月2日中国军队撤出战斗,“联合国军”溃退至清川江南岸,此役共计8天。
第二次战役美军欲饮马鸭绿江之时,11月25日中国军队突然杀出,12月2日又快速撤出战场,此役又是8天,12月31日,中国军队发起第三次攻击,1月8号戛然而止,此役依旧是8天。
为什么中国军队每次攻击的时长只有8天呢?李奇微眉头紧锁、不断地拍打着桌子,忽然,他茅塞顿开,在美军轰炸机无差别的攻击下,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只能够维持8天,换言之,当中国军队消耗完身上的粮食、弹药后,就只能停止攻击,撤出战斗。
即便中国军队的攻势多么凌厉,也只能够维持7天,只要能顶住中国军队7天的攻势,就能够在其弹尽粮绝之时发起反攻。
第二个破绽:他吃准了我们的攻击时间
毋庸置疑近战、夜战是志愿军的优势,可是让李奇微百思不得解的是,为什么中国军队的进攻发起时间总是定在月初或者月尾那几天呢?
李奇微挪步起身,来到床边,此刻皓月当空、月朗星稀,他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中国人只能在晚上打仗,除了避免空军的大规轰炸外,要将其夜战优势发挥到极致,就必须要依靠月光照明,因而中国人才会选择月圆时期发起攻击,而且必须是月圆前几天发动攻击,因为这一时间的月亮会越打越圆,越打越亮,打到他们攻势最迅猛之时,正好月亮最亮。
第三个破绽:他摸透了我们的攻击距离
李奇微再次翻看两军的交战日志,他发现志愿军每攻击20公里左右,就必须要停下来休整一段时间,打打停停一直是这个规律。他明白了,还是因为补给问题,这三个破绽,归根结底就是和中国军人弱不禁风的补给线有关。
而此时此刻,志愿军各个攻击序列的确到了弹尽粮绝、强弩之末的状态了,许多军师级首长都已经喝不上稀饭了,傅崇碧也只能靠着捡地上的黄豆充饥了,王近山兵团的许多战士们把沿途的树皮都啃光了,美国人则利用摩托化优势,不到1天时间就向前推进了100多公里,迅速堵住了缺口,看着敌我悬殊的补给能力,彭德怀只能望而兴叹,无奈下令停止攻击。
春季攻势戛然而止,主力转移到三八线休整,此役大获全胜的志愿军将士们,器宇轩昂的向北撤去。
这场蓄谋已久的反攻终于拉开了,在志愿军吹响攻击的号角时,狡猾的李奇微就命令部队有规律的向后撤退,美第1军、第9军始终和志愿军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一直保持在志愿军攻击距离的末端之外。
待到志愿军人困马乏休整时,美军就利用空中轰炸和炮火优势远程攻击,不接触、不近战,始终让志愿军有力使不出来。
尽管我们利用夜战、近战的优势杀得韩军兵团片甲不留,英军最久负盛名的格洛切斯特营被我军斩于马下,但这些丝毫不影响李奇微的部署。
看着弹药基本消耗殆尽、补给无力支撑,不得不转入休整的志愿军,李奇微迅速做出了部署。
首先他将空中优势发挥到极致,对准志愿军的补给线一顿狂空乱炸,让志愿军本就岌岌可危的补给线,再次雪上加霜。
实施反穿插战术,你没有看错,李奇微居然学习了志愿军最擅长的战术,他派出精兵强将,凭借摩托化优势,迅速插到了志愿军后方指定位置,一举切断了志愿军的退路。
最后,他下令正面战场上的“联合国军”全线发起反击,对着已经人困马乏、弹尽粮绝的志愿军予以猛攻,准备把志愿军一锅端。
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李奇微调集美第1军、9军、10军另加7个师,以及英、法、韩等多国部队近30万人马,在坦克、装甲车、轰炸机的掩护下,一口气向前推进了近百公里,把志愿军3个王牌军,27军、12军、60军围了个水泄不通,情况危在旦夕。
5月27日,在北汉江的180师,深陷美韩联军的重重包围,是我志愿军入朝以来,首次罕见的成建制的损失。
此时的各大兵团(3兵团、9兵团、19兵团)同样岌岌可危,战士们几乎都是弹尽粮绝的状态,各个部队都头不同程度的战斗减员。
美军的攻势仍旧迅猛无比,兵锋直指38线,他们的前方就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基地——铁原,铁原一旦沦为敌手,志愿军危矣。
铁原、金化一线,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地区,是有名的“铁三角地带”,北面是广袤无垠的平原,这是拦在美军面前的最后一道屏障。
一旦美军据此为桥头堡,凭借其装备、机械化优势,一路将犹如无人之境。
最让人感到心惊的是,此刻几十万志愿军全都驻扎在这一线,物资搬运、伤病转运、人员撤离,构筑后方稳固的防线,少说也得需要两周的时间。
危在旦夕的形势,已经容不得彭德怀有多余的思考了,他一个电话打给了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要63军死死盯在铁原。
守几天?杨得志问,根据部队现在的情形,守个3到5天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但彭德怀下令死命令,无论如何都要守15天。
身经百战的杨得志此刻也感到为难了,可彭德怀至说了一句:“就算63军全拼光了,也要力保铁原不容有失!”这是军令,是死命令。
为了守住铁原,彭德怀压上了所有本钱:给63军配了一个加强师,又将能征善战的500多名老兵补充过去,还命令39军随时待命,稍有不慎立马顶上去。
最后,又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炮团调给了63军,能拿出来的家底已经全拿出来的,是成是败,就全看63军的了。
63军下辖187、188、189师3个师,军长傅崇碧,是一位身经百战的战将,他率领63军在石家庄战役、新保安战役,接连打出高光表现。
可是,此刻63军是一个仅有2万多人,缺衣少粮、筋疲力竭的“残军”,战士们已经好几天没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了,唯一的伙食就是每天一把黄豆,饿急眼的战士们甚至将马粪扒开,从里面捡豆子吃。
此刻,即将和美军兵戎相见,有两点对63军来说,非常不利。
一个是铁原的巨大的防守面积,在一个宽达25公里,纵深20余公里的宽大防御正面,2万多人马守如此大的阵地,真的是微乎其微。
再有就是美军真的太强了,以往我们都是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利用严明的纪律,实施大规模的穿插、包围,从而能和美军有一战之力。但这一次不同,我们是和美军硬碰硬,要面对的是5万全副武装的美军。
说实话,以63军现有的配置,能在铁原坚守3天已经是很厉害的了,就是把所有部队都拼光,都不一定能完成坚守15天的任务。
但军令如山倒,傅崇碧没有退路,63军同样没有退路。
5月27日,美军吹响了进攻铁原的号角,仅仅3天,他们就撕碎了前方65军的防线,兵临铁原城下,为了让63军多一些抢修工事的时间,65军凭借肉体凡胎,死扛美军的装甲攻势,全军被打残。
美军像不要命一样,范弗里特太猛了,刚一上来他就想给志愿军一个下马威,他下令炮兵对准志愿军的阵地轰炸、轰炸、无休无止的轰炸,1个小时就打完了4000吨炮弹,是美军标准弹药量的5倍。双方仅仅交战1天,就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军事名词,“范弗里特弹药量”。
面对范弗里特丧心病狂的进攻,63军3位师长各显神通,打得其哑口无言。
两军对垒,装备、战术、精神,三者缺一不可,志愿军将后两样发挥到了极致,首先是189师师长蔡长元,撒豆成兵战术。
此役美军的主攻部队有骑兵第1师、第3师、第25师、韩军第9师整整4个满编师5万余人,在人数、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如果选择硬拼,那是匹夫之勇。此时的蔡长元一反我军集中用兵的原则,而是选择撒豆成兵,将全师化为200多个小单位,分散到战场的各个地方,让范弗里特的大炮始终找不到轰炸的重点。
此举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还没开打,战士们已经做好了全部牺牲的准备,意味着你看接二连三的看着你前边阵地的兄弟部队牺牲,意味着你清楚的知道接下来牺牲的很可能是你的阵地,此时此刻你依旧临危不乱,这样的战术,范弗里特显然想不到。
因为这太考验部队的纪律性和牺牲精神了,敢于孤军作战而不惧生死,明知必死无疑依旧血战不退,这样的部队你怎么赢,拿什么赢?
就这样,在志愿军层层阻击下,美军像无头苍蝇一样摸不准攻击重点,只能陷入耗费人力、物力的“拔钉子”战斗中。鏖战3天3夜,在人数、装备、大炮狂轰乱炸的加持下的美军没有获得半点进展,只能眼巴巴的望着铁原城干着急。
188师师长张英辉,藏兵于九地之下
与189师蔡长元的化整为零、撒豆成兵不一样,在张英辉接手阵地时,他发现了此前韩军构筑的大量防空洞和战壕,这位地道专家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他将当年在华北地道战的打鬼子的经验发挥的淋漓尽致,将这些战壕和防空洞改造成四通八达、错综复杂的堑壕,这些堑壕让美军的装甲毫无用武之地,美军的装甲、坦克车稍不留神就载到堑壕里,一动不动。被志愿军的简易反装甲武器轻松拿捏,居然有100辆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
在将堑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的同时,张英辉还将师里的神枪手集中起来,然后分成多个狙击小组,对美军的重点目标和军官予以重点打击。神枪手连长郭恩志更是创下了带领40多人打退了赫赫有名的美骑1师13次冲锋,以伤亡16人的代价击毙美军800多人的奇迹。
187师师长徐信,反常规用兵杀得美军措手不及
当徐信从张英辉手中接过阵地时,已经是满目疮痍,无险可守了,我想此时此刻的范弗里特,肯定长舒了一口气,觉得接下来就剩下收尾工作了,终于可以坐下来和伙计们谈笑风生了。殊不知,志愿军里一个叫徐信的人,将会给他上一堂生动的战术课。
5月下旬从汉城前线撤下时,187师一路疾驰到汉江北岸时,身前突现几百名正在渡江的美军,危急关头,徐信临危不乱,居然下令战士们卸下伪装,大摇大摆地从美军面前扬长而去。而美军以为是韩军,居然不予理会,徐信这临危不乱的气势,真让人啧啧称赞。
此刻的徐信,看着满目疮痍的阵地,却作出了主动向美军攻击的决定,朝鲜战场上的“联合国军”吃尽志愿军野战的苦头,直言“夜晚是属于志愿军的,白天才属于我们”。为了预防志愿军夜晚发动袭击,美军独具创新的发明了一个“乌龟阵”,晚上宿营的时候就将坦克、装甲车摆在最外一层,将士兵蜷缩在坚硬的装甲壳里面,时不时还要来一发照明弹。
那么徐信为什么敢主动向美军发动攻击呢?前文提到过,为了让63军能够坚守铁原15到20天,彭德怀将喀秋莎炮在内的200多门火炮全部调给了63军,双方激战这么久,这200门火炮还一直没有发挥威力,一来是弹药量不足,二来是美军的防空火力强大,刚一上阵就会迎来美军接二连三的轰炸。因此,美军已经深信不疑的认为志愿军没有火炮了,并没有做防空部署。在这个生死危机关头,当傅崇碧听了徐信的决定后,大手一挥,干了!将喀秋莎在内的所有火炮都调给徐信使用。
6月10日,志愿军的炮群开始发挥威力。
凌晨2点,在万炮发出阵阵怒吼下,187师全体官兵在师长徐信的带领下,对美军阵地发起了冲锋,徐信戎马半生,和日军、国民党军交战无数,自然知道如何对付美军。
自双方铁原兵戎相见以来,美军从未看到过志愿军使用炮火,现在突然炮声震天,直接不知所措了。
志愿军的铺天盖地炮击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美军在付出惨痛的伤亡后,立即向后撤离,此时,稳坐钓鱼台的李奇微回过味来,察觉志愿军已经全部后撤,正在谋划接下来的攻势。他随即下令停止攻击,就地组织防御。
6月12日,志愿军的物资、伤员、所有人员全都转移完毕,63军奉命撤出战场。此时,在铁原后方,一道固若金汤的、层次分明的防御体系已经构筑完成。
而原本不可一世的美军此刻已经人困马乏,甚至有些怀疑人生,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再次以三八线为界,形成对峙局面。
至此,63军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圆满完成了彭德怀下达的死守铁原的任务,这是志愿军入朝以来,罕见的奇迹。
奇迹的背后却是血与泪的代价。
此役,我军伤亡足以用惨烈来形容。作为顶在最前方的189师在撤出阵地时折损大半,一些营、连基本上打光了,全师临时编为1个团做预备队;而接防的188师同样惨烈无比,1300多人的563团在撤出阵地时仅剩下266人。
彭德怀亲自穿越百里战区,赶到伊川看望63军将士,这在朝鲜战场是史无前例的。
此时,63军的指战员们刚从阵地上撤下来,一个个不知被火烤了多少遍,不知被荆棘划伤了多少次,身上的军装早已破败不堪,一丝丝,一缕缕,一个个蓬头垢面,血迹斑斑,胡子拉碴。
军长傅崇碧、政委龙道权率全体官兵列队,向彭老总行持军礼,在一张张被战火熏黑的脸庞上,露出坚韧不拔的神情,从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放射出自豪的目光。
彭德怀来到战士们中间,带着罕见的微笑,疼爱的望着每一个战士,他拍拍这个露出的肩头的肩膀,抚抚那个络腮胡子面颊,整理一下这个破军装,摸摸那个的烂军帽,深情的和他们一一握手。
当得知63军伤亡惨重,有的连队只剩下一两个人时,彭老总立即表态:“给你们补,要给你们发新衣服,新装备,烟、酒、各种罐头!”
不久,从西北地区和其他部队调来的15000官兵补充到了63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向所有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向所有无畏的勇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