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时日,备受瞩目的跳水世界杯圆满收官。
我国的跳水双子星”全红婵与陈芋汐,在巴黎奥运会后首次合体。
她们以领先第二名近50分的绝对优势摘得双人10米台金牌。
但,这胜利的喜悦,却始终难掩全红婵近来的“状态波动”。
商业新宠
回望东京奥运会,那个令世界惊呼的瞬间,至今仍历历在目。
14岁的全红婵,以五跳三满分、总成绩466.2分的“恐怖表现”。
创造了女子10米跳台历史最高分纪录。
观众们更是纷纷惊呼:“她哪里是在跳水,简直就是在书写历史啊!”
这个湛江小姑娘也摇身一变成为全国瞩目的“国民闺女”。
而这些还仅仅只是全红婵传奇的开始。
从东京至巴黎,全红婵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你的奇迹。
"天才少女"、"神仙跳水"—国际泳联官网都忍不住为她打call。
而持续爆红后,商业机会如潮水般涌来。
这个腼腆的小姑娘亦从训练场迈向了荧幕。
某知名运动品牌更是创下了,夺冠后24小时内官宣代言的速度纪录。
不过,更令人想不到的,还是上海芋庭服饰的“操作”。
它自称是“中国国家跳水队时装官方合作伙伴”,还签下了全红婵、陈芋汐等跳水名将。
这个公司专门为跳水队设计了所谓的"小香风"服装,品牌曝光量借势暴涨好几倍。
然而又有多少人关注,这个让“水花消失”的少女,到底经历了怎样的故事?
当年,为了练好“207C”这一高难度动作。
小小年纪的全红婵每天在跳台上反复跳上百次。
膝盖和脚踝几乎没有一天不是青紫的。
而入选国家队后的训练强度,更是远远超乎平常人的想象。
陆上训练、水上训练等等轮流上阵。
甚至因为动作不达标时,她会一直练到凌晨。
但恰恰是这种几近残酷的自律,方铸了就东京奥运会上那令世界惊叹的完美表现。
然而,这些昭然可见的辉煌,却无法遮蔽那隐匿于背后的成长阵痛。
身体的“背叛”
青春期的到来,让这位曾经的"跳水精灵"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大的难关。
身高和体重的暴涨,对全红婵无异于一场噩梦。
前些天的世界杯单人10米台决赛,全红婵以409.80分屈居亚军,无缘冠军宝座。
这已是全红婵连续第三次于国际大赛中斩获亚军。
昔日的"跳水天才少女"似乎陷入了“瓶颈期”。
就连她拿手的"207C"动作,也因为身体发育,明显不如从前。
不过,历史上不乏成功跨越发育关的榜样。
跳水名将伏明霞在14岁拿下奥运冠军后也因发育问题沉寂两年。
通过强化核心力量和技术调整,16岁时重回巅峰。
“跳水女皇”郭晶晶亦有在1996年奥运会失利的经历。
耗时几年重塑动作系统,最终王者归来。
相信“婵宝”通过努力,也一定能找回自己的“春天”。
不过,这些都不算什么,关于全红婵,大家最担心的另有其事。
被饭圈“绑架”的冠军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霍启刚,就曾表示过对全红婵的担忧。
他毫不避讳地指出,“饭圈文化”正在对体育圈进行侵蚀。
特别是对全红婵这样的年轻运动员。
过度关注和压力可能成为毁掉她职业生涯的定时炸弹。
然而,两会结束短短两个月,霍启刚的担忧又成现实。
近日,全红婵现身某品牌新品发布会。
不过陈芋汐被安排在C位,全红婵却在边缘。
简简单单的一个站位,就被粉丝无限曲解放大。
说什么全红婵目前在体育圈儿的“咖位”不如陈芋汐了。
不仅是这件事儿。
近日,就连全红婵家盖个自建房,也成了网上的“热议”。
甚至当初当全红婵疲惫不堪地抱怨"太吵了"。
立刻被恶意曲解为"耍大牌"。
从李宁活动到全红婵老家盖房,期间所产生的这些网络舆论,无疑让我们看到有太多咸吃萝卜淡操心的人将注意力放在不该放的地方,专门无中生有。
但这还不是更让人气愤的。
虽然近几次比赛成绩的新鲜出炉,有人指责全红婵"状态下滑是因为不努力训练",全然不顾她正在经历的发育期困扰。
甚至还臆想全红婵比赛失利后,还有人无理质疑裁判"压分"。
咱就抛开发育关不说,竞技场上怎么会有常胜将军?
这些粉丝可别再“造神”了。
不光全红婵,其他几位年轻运动员,也深受饭圈文化的困扰。
国乒名将樊振东因粉丝非法闯入酒店房间被迫报警。
王楚钦在机场被粉丝追得仓皇而逃。
滑雪名将谷爱凌在晨跑时被粉丝团团围住,无奈发文呼吁"给运动员一点空间"。
体育场永远不该是流量的战场。
当运动员被迫像明星一样应对私生饭和狗仔队。
当比赛结果被过度解读为"站队"和"人设",真正的体育精神在哪里?
全红婵的现状,就是对饭圈乱象最有力的控诉。
如今再想想霍启刚当初两会时候说的话,不仅认为:他说的简直太对了。
不过,关于这些乱象国家体育总局也开始重拳出击。
召开了整治体育领域"饭圈"乱象专题会,要求全面加强运动员隐私保护。
体育应该回归纯粹,运动员需要健康的成长环境。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困在商业与饭圈文化编织的牢笼中,寸步难行。
同时希望全红婵能够尽快适应身体变化,重回巅峰。
也希望那些所谓的"粉丝"能够放下手机,给予这位年轻运动员应有的空间与尊重。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环球网、九派新闻、人民资讯、北晚在线、人民日报、浙江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