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竞技体育里,一个天才总会被另一个天才击败....
最近跳水赛场,陈芋汐接连战胜全红婵,尤其是北京那场决赛,分差很明显。
可当陈芋汐“频繁”接连压过全红婵,人们的关注点就不仅盯着那俩姑娘了,更开始琢磨她们背后的教练,到底是谁在给冠军们“画道儿”?
教练这碗饭,没点“当年勇”还真端不稳
先说陈芋汐的教练余晓玲,她现在可能没弟子火,但翻开履历,那可是跳水界响当当的人物。
1988年,才17岁的余晓玲就拿了全国锦标赛一米板冠军、三米板亚军,第二年,一米板更是无人能敌。
此后十几年,她简直就是“常胜将军”的代名词。
而这份运动员时期的辉煌,也给她后来的执教攒足了底气。
退役之后,她转做教练,也以一己之力培养出了,陈芋汐这样的世界冠军,人送外号“金牌冠军教练”。
可随着弟子进国家队,她也跟着一起挑更重的担子,不过单论执教经验,不少人觉得她比全红婵的教练陈若琳要更“老道”些。
全红婵的教练陈若琳,运动员生涯同样是星光闪耀,中国跳水“梦之队”的顶梁柱,“奥运五冠王”这名头,份量够重。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鸣惊人,包揽女子10米台单双人金牌,陈若琳的世界大赛金牌拿到手软。
退役后,她也选择把这份荣耀和经验传下去,拿起教鞭,2021年,她正式成了全红婵的主管教练,也算开启了自己“奥运冠军教练”的新篇章。
如此看来,两位教练员的运动员背景都是“硬气”得很,不过,带徒弟的招数,可就各有各的道道了....
天才也怕发育关,教练各有各的“药方子”
跳水这行,身体发育是个大坎儿,谁都躲不过。
全红婵现在就坦然面对这个挑战,也承认这是近期成绩波动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比她大几岁的陈芋汐,几年前就遇上过这麻烦。
幸运的是,在余晓玲教练的严格把控和科学指导下,陈芋汐算是平稳着陆。
从饮食怎么吃到训练动作怎么调,余晓玲盯得那叫一个细。
所以,陈芋汐虽然个子长了,看着也壮实了些,但核心力量和动作协调性没掉链子,状态稳住了。
除了身体这道坎,俩姑娘的技术特点和脑瓜子也不一样。
比如加拿大温莎站预赛,全红婵预赛第一轻松过关,陈芋汐呢,在407C这动作上罕见地栽了个大跟头,一度掉到第十。
谁知她一点没慌,迅速调整,后面三跳全都超过80分,尤其一个626C动作接近90分,硬是把自己捞了回来,预赛第二晋级。
全红婵呢?惊人的天赋和高到吓人的起点确实震撼了世界,14岁就凭本事敲开东京奥运会大门,还演了一出“一战封神”的好戏。
当时,队里对这个经验不多的小将也不是没嘀咕,怕她心智不熟,大赛顶不住。
还是当时的领队周继红力排众议,给了她机会,这才有了后来的传奇。
可是,这起点太高,关注和期待也压得人喘不过气。
以至于当她偶有失利,尤其是在跟陈芋汐的直接较量中没能赢下来,有些看客就有点儿坐不住了。
但说到比赛技术,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这个高难度动作,对她俩来说,那就可太不一样了。
全红婵最近几次大赛,像加拿大温莎决赛和北京那次决赛,都栽在这动作上,比分一下就被拉开。
而陈芋汐呢?杭州亚运会女子10米台决赛,她就是靠这个动作一度反超全红婵。
这还是余晓玲早年给她量身打造、下狠劲儿练出来的“撒手锏”,当年那“地狱般”的磨练,才有了现在的稳当。
其实作为教练来说,不光教技术,更要塑造运动员的心...
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余晓玲对陈芋汐,向来是以“严”字著称,却又不是一味地狠。
2017年,11岁的陈芋汐还是上海队的试训小队员,余晓玲就给她立了规矩:“必须跳出207C”。
对个刚入门的孩子,这要求太高了。
每天几十次地练,陈芋汐累得直哭。
但也正是这种严苛,让她俩月就攻克了难关。
这种萝卜加大棒的法子,一直没变。
即使在加拿大温莎预赛陈芋汐失误后,一向严肃的余晓玲也没多骂,反倒在场边帮弟子放松,做心理按摩,用自己的老经验分析局势,让她放下包袱。
相比之下,陈若琳带全红婵,更像个温柔体贴的大姐姐,尤其在全红婵面对发育期、成绩起伏的时候,陈若琳更多是开导和支持。
全红婵在加拿大温莎站又输给陈芋汐拿了银牌,一下场就扑到陈若琳怀里。
陈若琳没一句埋怨,只是轻声安慰,她明白,这节骨眼上,心态稳住比啥都重要。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怀,在高水平竞技里同样金贵。
她们说是师徒,但更是一起成长的伙伴。
陈芋汐从一个普通的“上海丫头”变成世界冠军,余晓玲也从退役运动员成了有名的“金牌教练”,这本身就是一段互相成就的故事。
全红婵和陈若琳呢,师徒情分也挺让人感动,场上场下的默契和信任,不少人都说她俩是“最美师徒”。
这种相互理解和支持,对运动员在高压下比赛,是特别重要的精神支柱。
结语
说到底,哪有什么横空出世的天才?
顶尖运动员的必杀技,从来不是躺平,而是玩儿命地练,再加上科学的脑子。
无论是余晓玲的严厉和经验,还是陈若琳的温和与理解,她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跳水掏心掏肺,培养出一拨又一拨的好苗子。
而这些年轻的运动员们,也正是在这样的雕琢和自身的努力下,一步步走向巅峰。
她们的故事,才刚开了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