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关于裘沛然、李辅仁、李今庸、罗樾之、刘尚义五位国医大师诊治膀胱癌经验方的临床总结研究成果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深入剖析了五位国医大师治疗膀胱癌的典型病例,系统总结了他们的辨证思路、组方用药规律及理法方药特色,为中医药治疗膀胱癌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参考。
膀胱癌治疗现状与中医药优势凸显
膀胱癌作为泌尿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目前主要依赖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段进行治疗。然而,这些治疗方法易导致肿瘤复发转移,且毒副作用明显,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相比之下,中医药在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存期、减少复发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逐渐成为膀胱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位国医大师经验各具特色
裘沛然教授:扶正祛邪,攻补有度
裘沛然教授在面对一位 62 岁男性膀胱癌患者时,根据患者间断无痛肉眼血尿、腰背剧痛等症状,以及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四诊表现,精准辨证。初诊采用攻补兼施之法,以人参、黄芪补气,熟地、麦冬滋阴,鳖甲软坚散结,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病位下移期则加重补肾壮骨,联用牛黄醒消丸豁痰逐瘀。裘老强调“扶正祛邪”,早期注重补气养血、滋阴补肾,后期针对骨转移加重活血通络,虫类药与补益药联用,充分体现了“攻补有度”的治疗理念。
李辅仁教授:利湿化浊,健脾消瘤
李辅仁教授接诊了一位 55 岁膀胱癌术后患者,患者术后出现尿频、尿急伴腰酸等症状,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滑。李教授以“利湿化浊”为核心,组方中龙葵、半枝莲清热解毒,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炒白术、薏苡仁健脾化湿,荔枝核行气散结。通过清热利湿与健脾药的合理配伍,有效防止了肿瘤复发。
李今庸教授:破血攻瘀,峻猛逐邪
李今庸教授遇到一位 11 岁的小患者,患者小腹疼痛 1 年,排尿中断伴血尿,下腹部包块,质硬压痛,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涩。针对“瘀血凝滞”证,李教授采用抵当汤加味,以水蛭、虻虫、桃仁破血逐瘀,大黄推陈出新,桂枝温经通阳,当归、川芎、赤芍养血活血。用虫类药峻猛攻瘀,佐以桂枝温通,完美诠释了“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治疗思想。
罗樾之教授:滋阴补肾,清热解毒
罗樾之教授为一位 58 岁膀胱癌电切术后复发患者诊治,患者血尿伴低热,面色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罗教授以“滋阴补肾”为基,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减,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龙葵、白英清热解毒,骨碎补、女贞子增强补肾之力。针对术后阴虚毒热证,清热药与补益药配伍,实现了扶正祛邪的目的。
刘尚义教授:养阴止血,降火通淋
刘尚义教授接诊了一位 52 岁膀胱癌化疗后女性患者,患者身形瘦弱、口干、血尿,舌质绛红少苔,脉沉细。刘教授针对化疗后“肾阴亏虚、虚火伤络”证,以龟甲、生地黄滋阴养血,黄柏、知母清热燥湿,冬凌草、地榆凉血止血,石韦、瞿麦利水通淋。以滋阴降火为主,佐以止血利水药,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症状。
共性与特色并存,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引
辨证核心:病机共性与阶段侧重
五位国医大师均以“湿热瘀毒互结、脾肾亏虚”为病机核心,但根据患者病程阶段的不同,治疗侧重点各有差异。裘沛然教授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李辅仁教授利湿化浊,健脾消瘤;李今庸教授破血攻瘀,峻猛逐邪;罗樾之教授滋阴补肾,清热解毒;刘尚义教授养阴止血,降火通淋。
用药规律:高频药物与虫类药应用
在用药方面,五位大师也有一定的规律。清热解毒常用龙葵、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活血化瘀常用水蛭、虻虫、桃仁、三棱、莪术;补益药常用黄芪、党参、熟地、山茱萸。虫类药的应用也较为突出,如裘沛然教授使用的牛黄醒消丸、李今庸教授使用的水蛭、虻虫,都体现了峻猛逐瘀的思想。
现代医学结合:联合治疗提升疗效
五位专家均主张在术后或放化疗后联合中医治疗,以减少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膀胱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望未来:推动中医药规范化应用
该研究指出,五位国医大师的经验提示膀胱癌治疗需动态辨证,根据病程阶段调整攻补比例。未来可进一步探讨虫类药(如水蛭、虻虫)抗癌的分子机制,以及清热药(如龙葵、白英)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作用。同时,开展大样本、多中心临床试验,验证经验方的疗效与安全性,进一步挖掘五位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推动中医药在膀胱癌治疗中的规范化应用,让更多膀胱癌患者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