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我们想要知道几千年前的事情,只能靠古代的史书。
但是史书也是人写的,只要是人写的,就有可能存在个人偏向。
哪怕是被我们称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也有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形成一个个模糊的历史片段……
秦始皇的心思
一提到秦始皇,我们心中总会想到一个“暴君”的形象。
在司马迁写就的《史记》中,记载了秦始皇压迫百姓的种种事迹,包括但不限于“焚书坑儒”、“修建长城”、“修建阿房宫”。
但是秦始皇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
司马迁是个汉朝人,而且他是汉武帝时期的人,他所处的时代距离秦始皇很远了,他写秦始皇的这些事,也全是“道听途说”。
汉朝人极度仇视秦朝,他们对秦始皇有着很深的成见,就算司马迁想秉公判断,他也无法得到正确的信息。
而后世之人通过各种研究,发现了很多与“史记”对不上的地方,人们不禁开始怀疑,这位创造了封建时代的“始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根据后来的一些史书推断,“焚书坑儒”这件事在历史上并未发生,秦始皇并没有仇视儒家,也没有焚烧书籍。
不过,司马迁既然记载了这件事,那么这件事就不会是空穴来风。
秦始皇当时确实是做了这种事,只不过秦始皇焚烧的是那些“修仙书”,被坑杀的也是那些“方士”。
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让人炼制长生不老药,这件事是真的。
这些方士信誓旦旦地跟秦始皇保证,自己按照这些“上古宝经”,一定能做出长生不老药来。
不用想也知道,他们肯定是失败了,但是秦始皇为了给他们找材料,费了好大的力气,如果他们弄不出来,秦始皇肯定不会轻易饶过他们。
这些方士炼制失败后,便想带着秦始皇的资金远走高飞,但是秦始皇在他们身边安插了眼线。
因此当秦始皇知道这些人的想法后,便下令将这些试图潜逃的方士埋进了地里,同时还将他们的“上古宝书”都给烧了,反正都是些没用的东西。
这件事被司马迁得知后,被司马迁结合了时事再加工,于是便有了“焚书坑儒”之事。
为什么是“结合时事”呢?
因为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而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就是为了独尊“法家”,与董仲舒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奇妙的巧合,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司马迁很有可能是在借秦始皇之事,暗讽汉武帝的这种“垄断”行为。
这样一来,司马迁为秦始皇准备的“焚书坑儒”也就能解释得通了。
不过这种说法也只是一种猜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恐怕只有秦始皇才知道了。
孟姜女哭长城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事,也被司马迁在《史记》中吐槽了一番。
根据《史记》的记载,一部分人认为秦始皇是个逼迫百姓服徭役的“暴君”,甚至还有了孟姜女为了丈夫哭倒长城的传说。
我们可以分两部分来讨论此事。
首先,秦始皇修长城的时候,真的死了很多人吗?
按照《史记》的记载,确实有很多人死于修建长城,但其实这是司马迁的“臆断”,因为修长城压根就用不了这么多人。
长城确实是很长,但是当时又不是从头开始修建的。
秦始皇修建长城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但是游牧民族也不是秦朝建立之后才出现的,他们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在入侵了。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北方各国就已经修建了“长城”,用来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秦始皇做的工作,只不过是将这些已经存在的长城连起来而已,根本用不了多少人,而且有很多工作已经在之前就完成了。
而且当时负责修建长城的,是扶苏与蒙恬,他们曾多次上书请求减免徭役,因为工地上用不了这么多人,很多人只是来混饭吃的。
由此便能证明,在修建长城时期,压根就不会出现累死民工的事,即使有也是个例,完全没有史记中说得那么玄乎。
而孟姜女的故事,就更加离谱了,不管孟姜女有没有把长城哭倒,这个故事都是不成立的,因为孟姜女出现的时间对不上。
孟姜女最早出现在唐朝,而哭到城墙这件事最早出现在汉朝。
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个哭倒城墙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并不是孟姜女,被哭倒的城墙也不是长城。
刘向是个擅长“添油加醋”的人,他这个故事其实是从《左传》里拿出来的。
在刘向的故事中,这场闹剧的主人公为杞梁妻,她就是孟姜女的原型。
杞梁妻的丈夫死在了战场上,杞梁妻从此便没有了家人,于是她就抱着丈夫到城下哭去了,一哭就哭了十天,十天之后这城墙就崩了,众人纷纷感慨。
《史记》里记载的秦始皇过于残忍,刘向的故事又太过感人。
善于“创作”的唐朝人便将这个故事转移到了秦朝,编造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同时也创造出了一个著名的历史骗局。
这个故事不但害了秦始皇,也害了孟姜女。
康乾没盛世?
秦始皇的事距离我们太远了,出现一些错误也无可厚非,但是距离我们仅有几百年的清朝,居然也会出现历史骗局。
我们都知道,清朝有一个“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到乾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这段时间真的存在盛世吗?
所谓盛世,那必然是连百姓都能安居乐业的时代,但是在很多史书上,从来都没有说过当时的盛况。
书上记载的都是民间的乱象,饥荒、叛乱数不胜数,这种情况也能叫做盛世吗?
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这段时间里也确实不存在出现“盛世”的条件。
想要出现盛世,那就肯定不能有战乱,因为打仗就会死人,死的肯定是百姓,百姓都死了还有什么盛世?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战乱几乎不断,尤其是乾隆一朝,乾隆皇帝最引以为傲的成就,就是打仗打得多,但是这也代表着,他在位时期绝对不可能是盛世。
在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出现盛世,出现饥荒和叛乱倒是很正常。
无论是从各地的地方志还是从外国使者的回忆录来看,康乾盛世都是不存在的,当时的百姓依然过着水深火热般的生活,这些皇帝和官员倒是过得挺好。
如果单纯只是靠国库存银来看的话,那这时候确实是清朝国库最有钱的时期。
但是国库中的钱越多,就代表这百姓过得越惨,就越不可能是盛世了。
因此,“康乾盛世”不过是一个历史骗局,自从清军入关之后,百姓就没有一天好日子。
不论是遥远的秦朝,还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清朝,都会存在一些模糊的历史。
在史学界,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被称为第一历史,但是“第一历史”都已经成了过去式,根据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根本无法复现。
我们只能是无限靠近第一历史,永远也不可能找到第一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