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这一轮印巴局势紧张以来,巴基斯坦都是以弱者姿态保持守势,印度则是强势进攻一方。印度陷入到了一个报复—失败—再报复—再失败的无解螺旋之中。印度出动约80架战机对巴基斯坦进行突袭,但是却遭到痛揍,8架战机被击落,美国、英国和印度媒体都证实印度战机坠毁,相应残骸在网上疯狂传播。印度空战遭遇惨败后,不敢出动战机发起进攻,但是并不甘心失败,

印度开始使用无人机连续轰炸巴基斯坦多个地区,不过巴基斯坦使用寂静猎手等反无人机系统,精准的锁定了印军无人机,然后摧毁了超过77架印军无人机。印度无人机突袭也失败,于是选择地面炮击,但是又遭到巴基斯坦新型卡车炮的炮击至少4个哨所被摧毁死伤惨重。陆上袭击也失败,印度还是不甘心,又开始出动海上力量对巴基斯坦目标进行攻击。对于印度的连续袭击,巴基斯坦一直保持克制,但还是忍无可忍发起反击。

约400架无人机突袭,巴基斯坦吹响反击号角,巴军正从“追随者”转身到“体系化先锋”。5月10日凌晨,俄罗斯卫星新闻网报道披露,印度空军一位名为维奥米卡·辛格的指挥官证实消息称,5月9日深夜和10日凌晨,巴基斯坦出动了约400架无人机开始对印度发起大规模空袭。很显然,这是巴基斯坦针对印度连续袭击行动吹响了反击号角。巴基斯坦的无人机袭击与印度无人机袭击最大不同就是展现了强大体系能力。



巴基斯坦的无人机也是以从中国进口装备为基本支撑,形成“彩虹”“翼龙”双系列主导的无人机作战体系。公开数据显示,巴军现役无人机超600架(不含自杀式无人机等小型无人机),其中察打一体机型占比70%,2025年新增订单中80%为彩虹与翼龙系列。彩虹-4B旗舰版,配备合成孔径雷达与电子战吊舱,探测距离超30公里,有效载荷345千克,可携带AR-1/2导弹及卫星制导炸弹,续航时间40小时,航程5000公里。巴基斯坦通过技术转让仿制“沙帕尔-II”(彩虹-3A本土版)实现了无人机工厂本土化。

巴基斯坦拥有基础预警能力、指挥信息系统快速决策能力、体系信息融合能力,在无人机调度上也具有明显优势。据报道,巴基斯坦在无人机作战体系支撑下,以AI集群控制系统支持100架无人机协同作战,多目标跟踪误差小于5米,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自主导航、自主攻击、完成任务后自动返回。巴基斯坦无人机不仅仅拥有强大突防能力,而且在完成攻击后还有强大的逃生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减少无人机损失。



AI集群+电子战颠覆传统战术,巴基斯坦拥有蜂群作战、跨域协同、电子压制等多种能力。在这次反击行动中,巴基斯坦约400架无人机分波次突袭,通过AI动态分配目标,饱和攻击印军防空节点,实现体系突防、体系攻击、体系后撤。据报道,在这次攻击中,巴基斯坦无人机与地面防空系统(如HQ-9/P)联动,形成“侦察-打击-评估”闭环,并通过实时数据链修正攻击路径,命中率提升至92%,突防率提升50%以上。巴基斯坦计划研制列装氮化镓雷达与高超音速无人机,探测距离提升30%,突防速度超5马赫。

以小博大的“砝码”逻辑,打造低成本高效益的“不对称优势”。巴基斯坦最大的劣势是经济困难,综合国力不足,使用无人机必须注重低成本。巴基斯坦引进无人机最贵的也就是几百万美元,而印度无人机单价则超过1000万美元或者2000万美元。巴基斯坦无人机有本土化的维修系统,维护保养能力也远低于印度,因为印度要靠以色列等现场维修保养,成本十分高昂。巴基斯坦无人机体系,依靠卫通链控制半径2000公里,实现境内基地对克什米尔前线无人机的直接操控,100%覆盖巴军无人机与地面平台,定位精度达厘米级,支持超视距打击。



拦截失败,印度36个目标遭遇轰炸,凸显体系不足之困。面对巴基斯坦无人机袭击,辛格在记者会上指责巴基斯坦军方“在整个西部边境线上多次侵犯印度领空,目的是针对印度军事基础设施。”因为体系支撑不够,印军北部和西部地区的36个目标遭遇轰炸。为了应对严峻形势,印度紧急关闭了27个机场,导致228次航班延误或者直接停飞。

印度无人机主要是以色列“苍鹭”(续航52小时)、美国“捕食者”衍生型,缺乏本土高端察打一体平台。目前印度没有披露具体损失情况,但是从拦截情况看不是很乐观。印度反无人机体系缺乏分层防御,雷达、光电与火力单元协同低效,并且依赖国外进口装备,关键时刻系统融合十分困难。数据显示,印度反无人机体系建设投入超50亿美元,但70%预算用于采购外国系统,本土研发占比不足15%。



印度目前与以色列合作打造了TROPHY无人机主动防御系统,宣称可360°拦截无人机,但未经历高强度对抗检验,且单套成本超2000万美元,难以大规模部署。另外印度还有Bhargavastra微型拦截系统,但是也存在拦截范围较小,覆盖面有限等问题。印度购买的无人机都比较先进,但体系化能力决定上限,单一装备优势无法弥补指挥、数据链与电子战的系统性差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