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左琳 通讯员殷杰 张艾萱)近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南京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杨世伟、副主任医师殷杰团队,为一名年仅13岁的恶性心律失常患儿成功植入新型全皮下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这是江苏省年龄最小的S-ICD植入患者,也是江苏省首例儿童S-ICD植入案例。
据悉,此前,13岁的洋洋上课时突发晕厥倒地,伴有面色青紫、肢体抖动、尿失禁等情况。校医发现洋洋心脏骤停,便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启动AED自动除颤,但洋洋仍未恢复意识及心律。救护车迅速赶至现场将洋洋送往南京儿童医院,并持续用自动心脏按压机器为洋洋进行心肺复苏。经过南京儿童医院急诊重症医学科、心内科和麻醉科MDT团队的积极抢救,洋洋终于在心脏骤停半小时后恢复了自主心跳,并进入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进一步诊治。
然而,住院期间,根据心电监护仪和心电图检查提示,医生判断洋洋的情况依然非常危险,随时有再次心脏骤停的可能,需要为洋洋安装一个心脏的隐形卫士——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洋洋植入的新型全皮下型ICD。受访者供图
杨世伟介绍,目前ICD主要有两种类型——传统的经静脉型ICD(TV-ICD)和新型全皮下型ICD(S-ICD)。传统的TV-ICD需要通过静脉将除颤电极导线送入右心系统,存在导线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但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和抗心动过缓起搏的功能;S-ICD无需经静脉路径,导线埋于皮下,避免了TV-ICD导线相关并发症的问题,也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风险,但不具备起搏功能。考虑到患者年龄小,术后的生活质量要求较高,目前无起搏需求,医生团队综合评估后,决定为洋洋植入S-ICD。
今年年初,手术圆满结束,截至5月,洋洋出院已三个多月,逐渐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术后未再发作过晕厥,定期复查的各项参数均良好。
杨世伟介绍,心源性猝死是导致儿童及青少年猝死的主要病因,而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包括各类心肌病和遗传性心律失常,植入ICD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手段,然而传统的TV-ICD在儿童中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如儿童胸廓小、血管细,电极植入难度大,生长发育导致电极移位、断裂风险增加等,新型S-ICD完全避开血管和心脏结构,避免了经静脉系统的并发症,降低了生长发育相关的故障风险,也避免了心内结构异常带来的植入困难和导线干扰,在儿童患者中具有显著优势。
编辑 彭冲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