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中,马寅初勇敢地站起来支持学生,帮助被捕的学生求情,最终成功地营救了他们。
20世纪20年代,他在上海创办了东南大学商学院,并成为中国经济学会会长。他还经营着一本名为《经济学专刊刊》的杂志,翻译了许多外国经济理论。
从1927年开始,他在浙江省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担任过经济委员会和财政委员会主任等多个职务,并参与了《银行法》和《票据法》等法律的制定。但说实话,在内心深处,他仍然是一个热爱教学和研究的学者,不太热衷官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寅初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兼任浙江大学校长。1951年,他接管北京大学,担任校长,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和思想建设工作。
1953年,他领导了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非常活跃,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250万名工作人员入户逐一登记,深入了解了6亿多人的情况。
马寅初仔细研究了这些数据,发现人口每年都在飙升,增长率为2.2%,这意味着每年将增加1300万人。他认为这件事相当严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有更多的人,迟早会出现混乱。
1960年,他辞去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甚至被关起来。那些日子真的很艰难。1979年,中央政府澄清了他的案件,恢复了他的名誉,并授予他北京大学名誉校长的称号。
1981年当选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82年5月10日,马寅初因心脏病和肺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马寅初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也是一位书法大师。他精通楷书和隶书。他深受唐楷、魏碑的影响。他为《经济学报》和《银行期刊》都题过字,字迹很有力量感,令人印象深刻,表明这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写的。
在教育方面,马寅初也有自己的一套思路。他认为单独阅读是不够的,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否则阅读将是徒劳的。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他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强调学生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马寅初在他的《新人口论》一书中提到,如果人口增长过快,资源就跟不上,粮食、土地和水就会变得稀缺,甚至影响工业化进程。他为我们详细计算了一下:1953年,人口超过6亿,每年增长2.2%。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50年后可能会达到26亿。
他建议我们需要找到控制生育的方法,比如晚婚、避孕,最好每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然而,他并不完全同意人工流产,认为这对身体不好,也不道德。
他主张对人们进行更多的避孕教育,但如果不可行,政府也可以对其进行监管,例如对多孩家庭征税。
但他的家庭状况确实留下了一些争议的空间。他一共有两个妻子,生了八个孩子。第一任妻子名叫张团妹,是父母于1901年安排的婚姻。结婚后,他们有了四个孩子,但不幸的是,是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夭折。那时,家里没有儿子会受到轻视。
马寅初的父母很着急。1917年,他们为他找到了一个名叫王忠贞的妾,王忠贞比他小22岁,嫁给他时只有13岁。王忠贞给马寅初生了四个孩子,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到1926年,马寅初最小的孩子出生时,他已经有了八个孩子了。
在当时,这种事情很常见。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娶小老婆是合法的,许多人认为多生孩子是好运的象征,对家庭是件好事。马寅初的家庭是一个老式的富裕家庭,他的父母非常重视传宗接代。
他19岁就结婚了,他不能自己做任何决定。他只是照父母说的做了。娶小老婆也是迫于家庭,他别无选择,只能同意。张团妹和王忠贞关系很好,家里也没什么风波。后来,马寅初把他们俩带到北京,一起生活,过着和谐的生活。
这一事件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写照。1950年,虽然一夫一妻制被写入《婚姻法》,但人们的观念并没有完全改变。马寅初的家庭是当时传统社会的典型代表,他无法完全摆脱这些旧规则。
然而,他后来的研究思想非常前卫,不再相信“多子多福”的老话,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话。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在1957年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但事实证明,他看得很准。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开始改革,人口问题立即显现出来。
1953年,人口为6亿,但到1964年,人口已增至7.23亿,1969年超过8亿,1976年超过9.3亿,1982年直接超过10亿大关。
粮食生产跟不上人口增长,城市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农村土地越来越分散。马寅初之前对资源不足及其对工业化影响的担忧现在都成真了。
1978年,我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到1980年,明确规定“一个家庭只能生一个孩子”。政府到处大喊,“一个孩子是最好的,两个孩子是上限”,并对超过生育限制的人处以相当严厉的罚款。
那些计划生育官员正在逐一检查,工厂和学校必须报告他们的生育计划。这项政策确实奏效了。从1980年到2000年,出生率直接从2.2%下降到1.2%,总生育率也从2.8下降到1.5。
根据官方声明,独生子女政策使我国的出生人数减少了4亿多,大大减轻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工业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口压力的减少。
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也带来了新的麻烦。自2000年以来,老龄化问题一直很明显。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独生子女正在逐渐长大,但劳动力的比例已经下降。
200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11%,到2020年,这一比例飙升至17.4%。这样一来,养老金压力巨大,年轻人的养老负担沉重。
在农村地区,这个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没有人照顾老人,养老院的床位也不足。性别比例也不平衡,就像过去一样,重男轻女,导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儿童的性别比例更高,2005年达到118:100。在结婚年龄,男性多于女性,农村地区的单身汉问题很严重。
政府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并开始改变政策。2013年,政府首次放宽了“单独二胎”政策,允许只有一个孩子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2015年,该政策再次放宽,允许所有夫妇生育两个孩子,被称为“普及二胎”政策。
然后,在2021年,政府推出了“三孩”政策,并增加了延长产假和提供育儿补贴等支持措施。但结果与预期不符,2020年只有1200万新生儿,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如今的年轻人觉得养育孩子的成本太高,房价、教育、医疗等因素的压力难以承受。
因此,许多家庭选择不生孩子或只生一个孩子。如果马寅初还活着,他可能会对目前的低生育率感到头疼。他之前主张计划生育主要是为了解决资源稀缺的问题,但他没想到老龄化和低出生率会如此迅速地到来。
他当时的理论就像急诊医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处方也必须与时俱进。说到他的经历,真的让人感叹:一位学者在巨大的压力下说出了实话,影响了国家几十年,但他的家人却成为了其他人攻击的目标。
他生育了八个孩子,他们出生在旧时代,但已成为新理论的“软肋”。这听起来可能很荒谬,但经过仔细考虑,这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生活在时代的洪流中,谁能完全置身事外呢?
马寅初的功劳是不可否认的,凭借坚实的数据和强大的逻辑,他说出了别人不敢说的话。1979年,当他被宣告无罪时,北京大学礼堂里挤满了为他鼓掌的人。他坐在轮椅上,紧紧地抓着拐杖。
虽然他没有说太多,但现场确实令人震撼。他留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书法作品,每一个字都体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
现在说到他,仍然会有争议。有些人称赞他的前瞻性思维,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的理论有缺点。但无论如何,他为国家考虑长远的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