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电影《志愿军之雄兵出击》的人,大都对张颂文饰演的新中国外交家伍修权在联大上的那段激情澎湃的发言记忆犹新。

正如影片中教员伍修权“出征”前提到的“大闹天宫”一样,他的这次出征不仅让国人备受瞩目,另一边的美国人也同样充满了期待,所有人都想一睹这位新中国外交官的风采。



作为典型的将军外交家,伍修权被教员“钦点”率团出席联大,严格来讲属于特殊时期的一次临危受命。

1950年6月,美国在“五常”之一的苏联缺席情况下,操纵联合国通过了出兵朝鲜的决议。在台湾海峡、在辽宁丹东,美军同样采取军舰入侵和飞机轰炸的形式威胁新中国领土主权。

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出兵朝鲜、志愿参战是十分必要的,但另一条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外交战线同样不容忽视,既要枪杆子硬,也要嘴巴子硬。

之所以属意这位职业军人出身的外交官,除了伍修权本人从红军时期一路走来锻造出的意志和忠诚外,解放战争初期参与东北军调处国共谈判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友好条约起草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最终,周总理代表新中国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的提案后,旋即派出以伍修权、乔冠华为正、副团长的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

一场外事领域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就此徐徐拉开了帷幕……

与中国代表团紧锣密鼓前往联合国“打官司”的热情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美国高层却在不遗余力的设法阻止中国代表团进入会场。

从1950年9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正式向新中国发出参会邀请,到11月27日上午11时伍修权等人阔步走进会场,美国方面的“阴谋诡计”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在单方面对联合国安理会决策表达反对意见无果后,他们又联合老蒋这边的代表以及几个向美国积极靠拢的拉美国家一同提请安理会撤回对中国代表团的邀请。至于理由,在我们今天看来多少有点荒诞不经:

迫于美国方面压力,安理会对这一提案进行了现场投票表决。最终,大会以30:8的优势结果彻底否决了美国阻挠新中国参会的提案,用时下时髦一点的词汇来形容,这可真是“啪啪打脸”的操作啊。



不过,外交战线首个回合栽了跟头的美国高层并不愿就此罢手,而唯一能够让他们有希望扳回一局的,正是由二战名将麦克阿瑟指挥入朝参战的“联合国军”实战战绩。

只要战场上能打出一场规模化的胜利,谈判桌上的主动权也就慢慢倾斜过来了。

当然,经营远东地区多年的麦克阿瑟也深知这个道理,就在伍修权率中国代表团抵达纽约的次日,即1950年11月25日,麦克阿瑟指挥“联合国军”发起圣诞节前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企图以此实现全军回家“过圣诞节”的愿望。

具体来讲,他的攻势作战计划是这样的:先以地面的美第25师、土耳其旅和英军29旅调至西线战场发起试探性进攻,而后再以美第10军、第8集团军在东西双管齐下,集中约22万人兵力同时向北发起进攻,计划在12月25日圣诞节前彻底结束朝鲜战争。

为了粉碎这一计划,志愿军从11月初便制定了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略,同时调宋时轮第九兵团紧急入朝参加东线作战。



尽管敌我双方在军事与外交方面共同发力,但作为代表团负责人的伍修权却并不知晓朝鲜前线志愿军的真实战况。

因此,他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截然不同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战场。好在美国别有用心的政客们虽然横帮竖挡,但纽约机场的迎接民众还是对他们的到来抱以极大的热忱。

以至于人群中竟有人公开打出“欢迎红色中国的到来”这样的“露骨”标语。在这种相对友好的氛围中,伍修权代表中国代表团作了一番即兴演讲,其中重点提到两国人民的团结和友谊话题:

自此之后,直至正式进入会场前,伍修权率领的中国代表团驻地始终是每天往来采访的记者以及国民络绎不绝的状态。

当然,这些人前来的目的又绝不仅仅是简单拜访寒暄,他们更想从中国代表团身上了解到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战况如何,以及代表团成员是否能促成朝鲜问题的停战谈判。



坦率的讲,此时的伍修权无法给他们一个确切的答案,一来自己此行的主要任务集中在控诉美国侵略我国领土主权的行径上面;二来对朝鲜战场的战役进展,他又实在是不得而知。

1950年11月27日上午11时,伍修权率代表团进入联合国大会的会场,立时在第三世界国家以及华侨、华裔中间刮起一股潮流风。

大会第一天尽管没有安排中国代表团的正式演讲,但伍修权等人出现在会场上已经足以让美国和老蒋的代表们感受到一丝不寒而栗的压力,为接下来唇枪舌剑的争锋埋下了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当伍修权出现在联合国大会现场时,另一边的志愿军第38军113师刚好接到了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关于“穿插到军隅里以南的三所里地区,切断美军退路”的严令。

入朝首战成果打了折扣的38军军长梁兴初,正期待能打一场彻底翻身的仗,虽然对韩先楚命令背后的急行军艰难程度倒吸了一口凉气,但终究硬着头皮立下了军令状。



殊不知,正是这场令38军一举奠定“万岁军”地位的松骨峰之战捷报传来,给了另一边会场与美蒋代表针锋相对的伍修权一个“神助攻”。

作为首次在异国他乡代表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出正义的声音,从伍修权到其他代表团成员都保持了一份高度警惕性,能不在房间开会就不在房间开会,能避开居住环境探讨计划就尽量避开居住的大楼。

1950年11月28日,伍修权代表新中国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作完美国非法侵略中国领土主权的陈述后,美国驻联大代表奥斯汀自然予以全盘否认。

但接下来这段由文采斐然的“南乔”乔冠华执笔、伍修权当场发表的演说,给了美国一个无可辩驳的答复:

偏偏在伍修权慷慨陈词之际,老蒋当局的代表蒋廷黻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对伍修权的发言进行污蔑性反击。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既然老蒋的全权代表这么不分场合、不懂礼数的左右横跳,伍修权势必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予以驳斥。

根据联合国方面提供的大会影像资料和中国代表团的会议纪要内容披露,伍修权当时对蒋廷黻完整的发表了这样一段陈述:

一番掷地有声的发言立时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果,如同30多年前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驳斥无端生事的日本代表牧野伸显一样,新中国的声音响彻整个会场。

当然,此时的伍修权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即38军在松骨峰一战中成功以百人之力,在无险可守的条件下,毙伤美军500余人,为志愿军主力部队聚歼敌人赢得了宝贵时间。



一周之后,志愿军乘胜追击,顺势收复了朝鲜国都平壤,将战线推进至三八线附近,迫使“联合国军”由进攻转入防御,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尽管在美国的操纵下,我国的提案并没有获得通过,但伍修权的一鸣惊人无疑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用当时苏联《真理报》的评价来形容:

伍修权顺利完成了教员交代的“大闹天宫”任务,也成功为新中国外交贡献出“开门红”的关键一炮。



自此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攀升,随着60年代“两弹一星”工程的顺利推进,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大国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