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张掖市,建校80多年来,始终坚持“做足河西文章、产出特色成果、建强丝路名校”,先后为教育、农业、卫生等各行各业输送毕业生13万余人,为全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学校自2009年以来,坚持不懈深入实施“实习支教援疆计划”“千人进疆就业计划”“人才援疆计划”和“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等活动,先后选派33批,共计13539名学生在新疆开展顶岗实习支教援疆,带动了13521名毕业生在新疆就业创业,实现了实习支教人数和在疆就业创业人数“双过万”的新目标,彰显了一所地方高校的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

经过16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河西学院已成为疆外派出支教援疆学生人数和留疆就业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坚持时间最久的高校,形成了政治可靠、专业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的河西学子“一靠三实”的育人品牌,为服务新疆、建设新疆、稳疆固边作出突出贡献,树立了高校人才援疆的“甘肃样板”。近年来,学校先后获评甘肃省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甘肃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2024年9月,河西学院招生就业处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

强化实习支教援疆 激发赴疆就业原动力

2009年,河西学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签订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协议书,拉开了人才援疆的序幕。学校结合新疆各地实际,主动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将实习支教时间由最初的8周延长为一个学期,进一步完善实习支教模式。学生支教课程涉及语、数、外、理、化、生、音、体、美等中小学各门课程,各专业采用文理兼顾、相近搭配的方式,每届师范生分春、秋两季赴新疆开展实习支教工作,保证了实习支教受援学校教学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河西学院通过学生实习支教、专业生产等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了一批实践教学、就业创业基地。在塔城、阿勒泰地区8地州22个县市的30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实习支教,建立援疆实习支教基地110个,在喀什、哈密等23个基地建立大学生支医基地。通过实习支教,让河西学子全面认识新疆、了解新疆、热爱新疆,进而选择新疆、扎根新疆、服务新疆。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 凝聚赴疆就业向心力

河西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理想信念宣传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汇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学校以加强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开展民族团结理论研究,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开展西北民族理论和边疆治理研究新型智库建设,深入挖掘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史,开展甘肃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往交流交融”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研究,用有力度、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和声音,坚实构筑起各族人民心中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学校在校园醒目位置刻写“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标语,深入挖掘甘新两省区群众认可度高、影响力大、与人才援疆关系密切的典型人物故事,树立张骞、林则徐、王蔚3座人物塑像,打造9个主题文化小景,展示百名优秀援疆人才先进事迹,创拍千名校友签名及援疆故事小视频,设立万名赴疆就业校友名录墙等,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新疆、服务新疆。

推进人才援疆计划 增强赴疆就业吸引力

河西学院充分利用河西走廊独特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和工程技术”五大学科集群优势,在实施以往以师范类为主的援疆实习支教带就业的同时,聚焦国家战略布局和新疆发展所需,结合办学实际调整相关专业设置,积极选派疆内急需的医疗卫生、农业水利、能源化工等多个学科专业学生,开展人才援疆,拓展多学科、多专业、全领域对口支援和服务。

同时,学校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专家学者赴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考察调研,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与“核心区”对接,在应用研究、新能源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基础教育等领域进行有益探索。

学校还积极构建“课程教学+活动育人+个体咨询”人才援疆职业生涯教育三大平台,深化援疆职业生涯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将就业指导、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紧密结合,开展以“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为核心的主题活动,多形式开展赴疆就业典型宣传。举办百场新疆优秀校友报告会,开展“百名河西学子的新疆故事”主题宣传,拍摄《扎根大漠的“楼兰女儿”》《戈壁滩上的开学第一课》等多部援疆就业专题片,推动河西学子由过去的“要我去”到现在的“我要去”、从“不愿留”到“我想留”的思想转变,“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已成为河西学子的价值追求。

提升职业能力 增强赴疆就业竞争力

河西学院开展扎实有效的职前训练活动,强化师范教学技能。学校聘请新疆民族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开展教学和简单民语、民俗民风及新疆教育现状等环节的集中培训工作,组织学生学习相关文件及各项政策要求,作好关于民族的教育、民俗、民情、民风的专题报告,让支教学生师范生提前了解更多关于新疆的风土人情、自然环境等知识。

在做好学生赴疆实习就业前期培训的同时,河西学院强化职业培训,组织农业、林果业、畜牧业和服务业等领域专业教师,赴新疆开展农牧民实用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当地群众提高生产技能水平,不断拓宽增收渠道,提升致富能力水平,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肯定和普遍欢迎。

搭建交流平台 增强赴疆就业影响力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河西学院建立起赴疆就业毕业生“岗前培训、行前欢送、定期看望、持续追踪和成长帮扶”工作机制,全程关注援疆后续发展,深入实施人才援疆3.0版。学校主动对接新疆各地人社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卫健部门,积极开展毕业生赴疆就业服务工作,通过“情感维护”“优质跟踪”“校友帮带”等,实现了用人单位全年关注、人才需求随时跟进,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就业市场。学校建立日常联系单位500多个,重点就业联系单位1000多个,畅通毕业生赴疆就业渠道,稳定毕业生赴疆就业人数和规模,校园招聘会新疆专场成为常态化。

2023年、2024年河西学院持续加力开展新疆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学校领导分组带队赴新疆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足迹遍布全疆14个地州市和兵团14个师市,对新疆知名企业和重点产业进行了深度对接,征求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为毕业生千方百计开拓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学校采取多种举措关心、关注毕业生在新疆不同地区、行业、单位的成长成才过程,不断增强河西学子的爱国情怀、使命意识和母校认同。新疆许多用人单位把河西学院作为人才招聘的“目的地”,盛赞河西学子政治可靠、专业扎实、为人朴实、工作踏实。

今年是河西学院人才援疆工作的第16年。16年来,一批批河西学子牢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殷切嘱托,自觉扛起光荣使命,积极进取、无私奉献,与新疆各族学生和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河西学子以勤奋朴素、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服务情怀在全疆400余所学校树立了河西学院的良好社会形象。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河西学院将继续把服务新疆作为“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人才援疆计划3.0”,主动对接新疆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引导毕业生把“到基层去、到新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作为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培养大批“稳得住、下得去、用得好”的优秀学子,引导更多毕业生让青春之花绽放边疆,切实把学校建设成为边疆实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

作者:梁兆光 李广

责任编辑:宗成贤

来源: 光明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