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脚上海
1936年1月15日,名曰“剧剑”的日本演剧团的成员,坐上了一艘从神户启航的轮船,向上海进发。这天夜里,遇到了七年一遇的大风浪。狂暴的风雪和怒涛剧烈地摇晃着这艘轮船,船上的人都晕了船,只能趴在床上。
此时,却有一个剧团的随员在晃动的船上暗暗兴奋不已。他就是鹿地亘(1903—1982),一个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毕业的左翼小说家。1932年1月,他参加了日本共产党,后来先后出任“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同盟”和“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的书记长。因积极投身于左翼社会运动,自1932年至1934年,他遭到了警察的18次抓捕,成了拘留所的常客。1935年,鹿地亘被判刑两年,缓刑五年。放出来不久,应妻子的要求,与她离了婚。
鹿地亘在暗中寻求逃离日本的机会。就在此时,他获得一个消息,有一个日本剧团要去中国作巡回演出。经人介绍,他到剧团,做了打杂兼文书。
大约在1936年1月23日,轮船靠上了黄浦江边的码头。剧团一行人在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上的歌舞伎座顶楼的大房间里放下了行李。据木之内诚教授的《上海历史地图》2011年改订版,歌舞伎座在今四川北路海宁路口,最早是海光大戏院。
鹿地亘决定脱离剧团,在上海落脚。但上海对他而言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后来在《中国的十年》中写道:“只是之前听说有鲁迅,且与内山书店的老板关系密切,于是就想寻访内山书店,请他安排我与鲁迅的见面。不过说老实话,我与内山氏,实际上也没有见过面。正逢过年,书店关着门,于是就寻访到书店后面施高塔路(现山阴路)上甜爱里的住宅,内山完造氏出来询问了我来访的理由,惊讶得睁大了眼睛,把我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这实在是一个和蔼可亲、但眉宇间显露出倔强神情的五十岁前后的老头。”
内山答应去联系鲁迅,之后把结果通知他。在内山的引荐下,鹿地有了落脚处。一个月之后,他又认识了因学生运动而遭到逮捕、被明治大学女子部除名、因研究中国问题而来到上海的池田幸子,两人惺惺相惜,几个月后结成了夫妻。
鹿地亘夫妇1939年在重庆
与鲁迅相识
有一天,内山完造通知鹿地,说已安排好了鲁迅与他的会见,具体日期是2月6日。那天,下着小雨,鹿地亘带着中文讲得很不错的日文报纸记者日高一起前往内山书店,与内山一起围坐在一个颇大的火盆前,等待着鲁迅的到来。鲁迅准时来到了店里。鹿地记述了他与鲁迅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我连鲁迅的照片都没见过,但当他出现在书店门口的一瞬间,我本能地就意识到,这个人除了鲁迅,不可能是别人。他以那种气度不凡的人品,和能镇住周边的沉着的气场,步履徐缓,直接向我们走过来。后面还跟着一位大个子的男子,后来经介绍,得知这个人就是胡风。我们立即站起来迎上去,内山氏把我介绍给了他们两位。”
因当时店里还有其他客人,内山就机警地把他们引到了书店后面自己的住处谈话。
“我现在都能清晰地回忆起我那时内心的欢喜。我见到鲁迅后,第一次深切地感到了自己还活着的满心的欢喜。逃脱日本以后一刻都不敢放松的紧张感,在接触到了鲁迅那沉静、温暖的话语后,就像春天融化的雪水一样,从我的胸口满满地流了出来,仿佛是溢满了一般。”
鲁迅向鹿地询问了日本左翼文坛的近况,问起了左翼文艺理论家藏原惟人、中野重治等。鹿地回忆说:“听到鲁迅带着诚挚的温情询问这些对我而言是浸渗着鲜血的往昔的人物和事件时,回答问题的我,语调也从拘谨小心,自然地变得激情洋溢了。在鲁迅面前,我就宛如一个年轻的少年一般,眼睛和鼻子一阵阵热乎起来。”
从此以后,鹿地就与鲁迅开始了比较密切的交往。内山完造也给了他诸多真切的照顾。因为鹿地在日本有所谓的“前科”,为了让他在上海能公开露面活动,内山做了他的保证人。鲁迅跟内山商量,让鹿地亘不要再触碰敏感的政治,就在自己的身边做些中国文学的研究翻译工作。为了能多多得到鲁迅的亲炙,鹿地夫妇搬到了距离鲁迅住处很近的窦乐安路(今多伦路)上的燕山别墅内的出租房。他后来深情地感叹道:“作为‘灵魂导师’的鲁迅,和犹如‘第二父亲’的内山氏,此后我与他们之间的这种很难得的深厚亲密的关系,就这样连接起来了。”
1936年举行的鲁迅的葬礼上,鹿地是抬棺者之一,且是唯一的一位外国人。
鲁迅先生葬礼
位于上海虹口区山阴路上的鲁迅故居
《大鲁迅全集》
2010年我在神户大学教书,一日,在一间人迹罕至、灯光幽暗的库房中,无意间翻到了一套蒙尘的1937年由改造社出版的《大鲁迅全集》,厚厚的七卷本,精装的硬纸封套黄迹斑斑。
这套书,是全世界最早出版的鲁迅全集,几乎囊括了所有鲁迅的主要作品,且都翻译成了日文,由茅盾、许景宋(许广平)、胡风、内山完造和佐藤春夫五人担任编辑顾问。而在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卷的译者栏中,都赫然印上了鹿地亘的名字,且第三、第五卷的译者仅有鹿地亘一人。
为鲁迅所深深折服的鹿地,一心想把鲁迅的杂感选集翻译出来。然而,此时他的中文并不好。他自己叙述道:“不久,当我安定之后,鲁迅就拿出了一个之前与改造社说定的把中国的新文学作品介绍给日本读者的计划,叫我承担翻译的工作。具体的做法是,鲁迅选定篇目,由我来翻译。但实际上,我并不能很好地阅读中文,就请日高帮忙……我开始了翻译工作。鲁迅对我费尽苦心翻译好的文章一一加以修正,当经鲁迅修订过的译稿回到我手边的时候,我被深深地打动了。译稿上附上了鲁迅极其仔细认真制作的正误表,在小纸片上用毛笔撰写了非常详尽的说明。一问,才知道鲁迅为此几乎熬了一个通宵。”
鲁迅去世后,改造社决定把原来的出版计划扩大,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大鲁迅全集》。鹿地亘说:“在这大时代的面前,我觉得眼下的当务之急,就是把中国人民的动向传达给日本,为此目的,首先必须要把鲁迅一生的事业介绍给日本人。于是我就对改造社方面的要求作出了积极的响应,我在中国文化界,尤其是鲁迅的夫人、胡风、冯雪峰等人的帮助下,全力投入到了《大鲁迅全集》的编辑和出版的工作上了。”
由于时间非常急迫,鹿地亘投入了超常的精力,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他自己后来在自传体作品《在上海战役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从去年(1936年)11月以来,在九个多月的期间,我是心无旁骛地一心扑在改造社出版的《大鲁迅全集》最后一卷的编译上……我的背脊上仿佛能深切感觉到在一步步迫近的战争的脚步声,我以一种无论如何也必须要赶在战争到来之前完成这项工作的使命感,拼命地鞭策自己。必须要在战争爆发之前把鲁迅的业绩传递到日本去。”
在第七卷上,还有一篇鹿地撰写的鲁迅传记,应该是在鲁迅各卷作品翻译结束后完成的。传记的写作时间极紧,难免有些粗陋甚至错讹,特别是鲁迅一生中相对最为重要的上海时期,在传记中所占的篇幅明显有些不足,但作为全世界最早最完整的鲁迅长篇传记作者,鹿地功不可没。
1937年改造社出版的《大鲁迅全集》
颠沛流离
《大鲁迅全集》刚完成不久,八一三淞沪抗战就爆发了。对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鹿地一开始就是坚决反对的。他希望自己在这个时候能为抗战做点事,结果因为日本人的身份,一般人都不敢接纳他们。
无奈之下,鹿地来到了环龙路(今南昌路)萧军萧红的家里。萧军等虽然自己的处境也比较艰难,但还是伸出双臂欢迎了他们。鹿地亘把在街上买来的面包和苹果递给了萧军。萧军说,这里也不很安全,你们平时不要随意外出,说着取出了很大的包裹布,钉在了门上,以遮挡视线。
住了两天,他们在萧红等的陪同下访问了住在霞飞坊内的许广平。从64号后门进去的时候,许广平恰好外出了,等了好长时间,才从外面回来。许广平问了他们近况,问起了内山完造。萧红说起了鹿地亘夫妇想为抗战事业服务的意愿。许广平表示,她明天就要去见孙夫人宋庆龄,会将此事向她转达。
当晚,许广平留鹿地亘夫妇在此住宿。她将他们带到了三楼的房间,三面墙叠满了装了书籍的木箱,平素这里的门不开,屋内有一股书籍的沉闷气。为了他们夫妇俩的安全,许广平用深色的包裹布替换了原先白色的窗帘,又用黑布把灯泡罩了起来。这天晚上,他们就在这间挂着鲁迅遗像、堆满了鲁迅藏书的房间里过夜。
一天之后,经宋庆龄的斡旋,他们夫妇住到了位于亨利路(今新乐路)一条弄堂内的美国人格兰尼奇夫妇家里。后经一位犹太牙医介绍,又搬迁到了一处俄侨出租的公寓内。虽然设施相当完备,房租却是十分高昂,无法久住。无奈之下,鹿地亘通过萧军与之前颇熟的夏衍取得了联系。夏衍帮他们找到了距离霞飞坊不远的一处住房。
逃离魔爪
鹿地亘搬到这里后,夏衍来看望过他们一两次,给他们送来了数额不大却是救急的生活费。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却被日本特务盯上了。11月上旬,租界之外的上海,已完全被日军占领。日本当局向法租界当局施压,要求把鹿地亘引渡给日本,形势已经相当危急。
无奈之下,鹿地只得向格兰尼奇求助。来到格兰尼奇家的时候,客厅里已有一个客人坐在那里,西洋人,头发有一点花白,年纪与格兰尼奇相仿。他似乎已经了解了鹿地亘他们的情形,从椅子上站起来,友善地朝他们微笑,伸出了有力的大手。
他就是新西兰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1897—1987),1927年4月从新西兰来到上海,1933年与宋庆龄在上海结识,终生对中国人民抱着友好的情怀。
当天下午,艾黎就出门为他们奔走,利用他特别的身份和关系,为他们买来了两张第二天傍晚去香港的船票。“在中国的十年间,我有机会接触到了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幸福。其中,对我而言,艾黎不仅只是我生命的恩人,而且在我们不久投入了抗战的阵营以后,他也一直在明里暗里,给予我们很大的保护,给我们创造出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61年,鹿地在日本出版了一本书《沙漠的圣者——献给中国未来的路易·艾黎》。
翌日傍晚,经过了一番惊险之后,鹿地夫妇终于登上了这艘破旧的法国小轮船,逃离了日军的魔爪,来到了香港。之后又在夏衍等的陪同下,辗转来到了武汉,此后,为中国的日军战俘教育和反战宣传活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回到日本后,鹿地亘又撰写了大量与中国有关的著作,翻译了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李有才板话》等多部新中国的文艺作品。
原标题:《【海上记忆】为鲁迅抬棺的鹿地亘,在上海的两年》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来源:作者:徐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