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王濬和邓艾钟会不是一个量级的选手。

1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遣三路大军伐蜀。

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进军,目标是进攻沓中屯兵的姜维主力。

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余人,进攻武都,目标是切断姜维退路。

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直取汉中,然后再直趋成都。

钟会除了是镇西将军外,还都督关中诸军事,邓艾诸葛绪都归钟会节制。

但司马昭是个老狐狸,他也不放心钟会担任伐蜀主帅,故而以廷尉卫瓘为镇西军司马,持节监邓艾、钟会军事。

按照司马昭的战略部署,邓艾和诸葛绪牵制姜维,由钟会率主力攻入成都。

可人算不如天算,姜维毕竟是蜀汉大将军,他师承诸葛亮,颇有一些手段。

在邓艾和诸葛绪的围追堵截下,姜维居然一路狂奔,绕过邓艾诸葛绪,抵达剑阁阻挡住了钟会的大军。


邓艾没按常理出牌率领三万大军偷渡阴平,径取成都,刘禅不战而降。

就这样,灭蜀的大功戏剧性的让邓艾夺得。

钟会内心恨得牙痒痒,按理说他才是灭蜀的头号功臣,结果被邓艾抢了先。

因为灭蜀大功,司马昭晋升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二人均位列三公。

2

邓艾打下成都后,有点飘飘然,不知天高地厚,居然行僭越之事,以天子的名义任命官吏。他拜刘禅行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任命各有差。

未经请示司马昭就任命官员,这种越轨行为就是最好的把柄。

姜维虽然投降,但仍旧心不死,他看出钟会邓艾之间有矛盾,趁机挑拨离间,激化了二人的矛盾。

再加上钟会本身就有野心,他出身颖川钟氏,他的父亲钟繇是曹魏重臣,官至太傅。他家世显赫,自然不甘于屈居司马氏之下。

钟会诬蔑邓艾谋反,司马昭下令将邓艾槛送京师,伐蜀大军全部归钟会统领。


钟会计算过,以他征蜀的兵力加上蜀中降军,他掌握了当时最多的军队,如果挥军北上取关中,再东出潼关取中原,有机会一统北方。

即使不能如上所愿,据蜀自立,尚不失为做刘备。

只可惜钟会高估了他手下魏军对他的忠诚度,他手下的将领大都不听从他的调遣。

等到他发起叛乱时,被司马昭派的监军卫瓘诛灭。

邓艾、钟会、姜维是当时最有能力的三个将领,他们既有统兵的能力,也有内政的才能,都是出将入相式的人物,也是对司马氏威胁最大的人物。

司马昭在灭蜀的同时,诛除了三个对他最有威胁的能臣良将,司马氏对朝堂的掌控更加牢固。

3

反观杜预和王濬,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大变,从三足鼎立已经变成了两强对峙,他们也从魏臣变成了晋臣。

司马炎奋三世之余烈,已经代魏自立,此时司马氏朝堂,司马炎大权独揽,已经没有了心怀二心的臣子。

杜预和王濬是司马氏忠诚的臣仆。

咸宁五年(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集二十多万大军,兵分六路,水陆齐进伐吴。


杜预率领一路,从襄阳出发南下江陵进攻荆州。

王濬和唐彬率领一路,率领水师从益州顺江东下。

在杜预的东边,还有四路大军,胡奋军进攻夏口,王戎军进攻武昌,王浑军进攻横江,司马伷进攻建业。

杜预王濬和当年的邓艾钟会相比,指挥权大大削弱,毕竟六路大军比三路大军兵力要更分散。

伐吴的将领这么多,就不会出现兵权集中的情况,司马炎高枕无忧。

况且,杜预和王濬二人还很有自知之明。

司马家族的狠辣“路人皆知”,钟会邓艾殷鉴不远,杜预王濬肯定要夹起尾巴做人,以免重蹈覆辙。

杜预灭吴后多次上表晋武帝司马炎请求致仕归乡,以此明哲保身,但没有被司马炎批准。

王濬玩的更高明,他生活奢靡,纵情享乐,以此来自污,防止司马炎的猜忌。

杜预和王濬两人既没有钟会的野心,也没有邓艾的狂妄,他们只是司马氏忠诚的臣仆。对待这种臣仆,司马炎自然没有必要卸磨杀驴、兔死狗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