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四月十四悄悄到来。这一天,在不少江南老城区,素食桌上香气氤氲。有人说,四月十四这天适合素食,既清心寡欲,又顺应天时地气。其实背后还有着讲究:传说四月十四是民间“吕祖圣诞”,八仙之一吕洞宾讲究修身养性、戒杀护生,素食就是一种敬意,一份对自然与万物的尊重,也是老一辈人守护平安健康的小秘密。


这一朝素食上桌,不比寻常。民谚云:“四月十四一口素,好运连连不沾尘。”有些人家还会做素斋供奉,祈求家宅安然。小时候,奶奶常说,素食不仅是归于清淡,更是人心的沉淀。这股素雅的情怀,从老街深巷一路飘进现代人的厨房。你还记得,小时候家里做过哪些素食菜肴吗?是不是有些老味道,至今还会牵动你的乡愁?


节日渊源与老故事|小节气里藏着大智慧

四月十四,不仅是“轧神仙”的吉日,更带着几分闲适与仪式感。明清笔记里提过,吕洞宾生辰时,江南民间流行素食、焚香、静坐,甚至市井之间还相互劝勉:“今日勿杀生,少荤腥多清淡。”相传吕祖生前普施米粥,救济贫苦,那一碗素粥至今成了这天素食的原型。还有一种说法,曾有小贩在庙会上递给误入其中的书生一团素粽,转运生财,后来大家竞相仿效,希望来年顺风顺水。


这些看似寻常的习惯,却处处透着人情味。比如,有的人家要在门前挂几根新葱,意为“聪明”,小孩则要吃一口豆腐,喻做事“独当一面”。讲究的老人会提前一天泡发黄豆,准备素包子。尘世烟火里的素食,不但祭的是神仙,更是传统的温度和生活的笃定。


4种老素食|每一道都故事满满

神仙糕——步步高升 神仙糕是江南四月十四的“点睛之作”,选糯米、粳米磨粉,加糖拌匀,包上豆沙馅,上锅蒸透,切成小方块。入口糯香软糯,甜而不腻。家中长辈常说“吃神仙糕,福气来,步步高”。简单家常法:糯米粉与少量白糖混匀,加水搅成面糊,入蒸锅蒸至熟透,撒点椰蓉点缀即可。


素什锦——五谷丰登 素什锦老苏州必备,木耳、蘑菇、胡萝卜、豆腐干、青笋片、腐竹,清炒一锅,色彩缤纷,好看又下饭。寓意一家和气、五福同享。做法简易:各种素菜切丝,用少量油翻炒,加点生抽调味,起锅撒点香油。


豆腐圆子——团团圆圆 豆腐有洁白柔润的美意,节日里讲究做成圆子下锅煮汤。取北豆腐捏碎,拌点香葱、胡萝卜末、盐粉,揉成小球,用滚水煮至浮起。寓意四季安稳、家人团聚。家常口感清香细腻,长辈喜欢喝汤吃素圆,一口一个,满满都是念想。


青团——清新安宁 四月阳气渐涨,江南人讲究清明和立夏之间必吃青团。艾草和糯米融合,豆沙为心,软糯清甜入口化开。青团象征新生、平安、顺遂。家里做法:新鲜艾草焯水,捣烂加进糯米粉,团成团,包进豆沙、桂花糖心,蒸熟出锅即食。


日子越是奔忙,越该有节气停下来。四月十四的素食习惯,虽然简单,却让岁月有了温度。饭桌上的豆腐圆、青团、神仙糕,不只是口味清淡,还有一份与自己、与家人安静相处的温柔心思。

素食是修身、是清心,也是人间智慧的传承。一顿素斋,吃的是惜福惜缘,守的是旧时光的承诺。那句“素食一日,平安一年”,既是祝福,更是生活信念。何不在这个四月十四,试着上一席素食餐?或与家人围坐闲谈,慢品清欢,或给自己留一刻安稳,让简单的美食温暖了身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