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2018年4月的一个清晨,北京小伙张伟在丹东火车站掏出最新款手机,对着“朝鲜旅游专列”的牌子拍了张自拍。朋友圈配文写着:“去神秘国度扶贫,准备迎接迷妹尖叫!”——他绝没想到,接下来的72小时,会遭遇人生最扎心的灵魂拷问。

当旅游团踏入平壤羊角岛酒店大堂时,张伟的优越感开始膨胀。他指着镶金边的水晶吊灯对导游金英姬说:“这在我们北京也就是三星水平。”23岁的金导微笑着回应:“但朝鲜人结婚就能分到这样的房子,同志您买房了吗?”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张伟刚点燃的炫耀欲。他想起自己北五环合租的10平米次卧,墙上还渗着梅雨季的水渍。

在玉流馆吃冷面时,张伟的表演欲再次发作。他夹起碗里的牛肉片,故意提高嗓门:“听说你们普通人半年才吃一次肉?”全桌瞬间安静,金导放下铜碗,平静答道:“朝鲜人每月凭肉票能买5斤牛肉,同志您家冰箱常备多少?”

邻座上海阿姨忍不住插话:“小伙子,北京牛肉58一斤嘞!”张伟盯着碗里那片薄如蝉翼的牛肉,突然觉得筷子上坠着千钧重。


夜游大同江时,张伟试图挽回颜面。他晃着手机里5000元的工资条截图:“我月薪顶你们一年!”金导望着对岸灯火通明的科学家大街,轻声说:“那里住着分到200平公寓的教授,您攒首付要多少年?”

江风卷起张伟的Burberry围巾,他想起中介昨天发的消息:“回龙观新盘8万一平,首付30%起。”手机屏幕在黑暗里幽幽亮着,像极了北京凌晨三点的房贷计算器。


最后一晚在涉外商店,张伟咬牙买下标价880元的“春香牌”口红套装。结账时他故作潇洒:“这点钱也就我一天工资!”金导突然指着窗外:“那栋楼住着300户工人家庭,他们看病不要钱,孩子上学全免费。”

玻璃橱窗倒映出张伟僵硬的笑脸,他想起老家父亲因舍不得10万手术费放弃治疗,想起侄女为学区房被迫转学三次。手中的口红突然重得提不动。

返程列车上,张伟翻着手机里删剩的三张照片:免费住房分配处排队的青年情侣、少年宫里跳芭蕾的孩童、菜市场捧着粮票微笑的老妇。他给母亲发了条微信:“妈,朝鲜人看病真的全免费吗?”

窗外掠过抱着《劳动新闻》读报的朝鲜工人,他们的中山装洗得发白,但胸前金日成徽章擦得锃亮。张伟突然懂了金导那句话:“我们工资是预报里的数字,真正的生活在粮票和房本里。”


回国那晚,张伟在丹东夜市狂炫五碗烤冷面。卖泡面的朝鲜族大妈听完全程,笑着递过一瓶自酿米酒:“朝鲜导游没告诉你吧?他们分房也要论资排辈,科学家住江景房,工人挤筒子楼。”

江对岸的新义州漆黑一片,这边霓虹照亮大妈眼角的皱纹:“哪有什么完美制度,不过是各自扛着时代的包袱。”张伟突然想起金导别徽章时的小心翼翼——那或许不是崇拜,而是对生活最后的倔强。

这场跨国对话没有赢家。当中国年轻人困在房价与内卷中,朝鲜青年也在福利与封闭间挣扎。或许正如鸭绿江大桥的灯火,两岸光芒终究要互相照亮,而非彼此嘲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