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晚上8点整,平壤全城突然陷入黑暗。

羊角岛酒店47层旋转餐厅里,中国游客的尖叫与刀叉坠地的脆响交织成片。朝鲜导游淡定地点燃蜡烛:"这是电力调度,为保障重点单位..."话音未落,窗外金日成广场的射灯突然亮起,将领袖画像照得如同白昼——方圆三公里内,唯有这尊圣像享受着24小时不间断供电。

这个魔幻场景点燃了我们的探险欲。当导游宣布"今晚提前宵禁"时,我和驴友阿杰、摄影师小米交换眼神:是时候解开朝鲜电力之谜了。


21:17分,我们化身"追光者"溜出酒店。

换上从洗衣房借来的灰布衣,胸前别着金日成徽章,却在第一个路口就踢到井盖——整个绫罗大街的路灯集体罢工。借着手电筒微光,我们发现柏油路上密布着施工留下的凹坑,远处工地塔吊上闪烁的红灯,竟是方圆五公里内唯一的光源。

"快看!那里有光!"阿杰突然指向居民区。

在某栋筒子楼三楼窗口,摇曳的烛光映出四个围坐的身影。架起长焦镜头,画面令人震惊:三个孩子借着蜡烛写作业,母亲正在用镜子反射月光增加亮度。更震撼的是窗台排列的六支蜡烛——每支都短得只剩拇指长,蜡油在窗台凝固成小山。


22:49分,我们在金策工业大学的围墙外发现光明悖论。

校园完全漆黑,但正门处的金日成铜像却被十盏射灯笼罩。守夜大爷握着手电筒巡逻,光束扫过公告栏时,我们看见2023年的用电告示:"优先保障科研单位、重点工厂及革命圣地供电"。

突然,远处传来发电机轰鸣。循声摸到某涉外商店后院,柴油发电机喷着黑烟运转,橱窗里中国制造的太阳能充电宝标价38美元。店员用朝鲜语嘟囔:"这些货,都是给平壤新区准备的..."


23:33分,平壤站前广场上演着最震撼的"黑暗课堂"。

上百名等夜班车的市民自发围成光圈,三十多支手电筒聚焦在中央——戴眼镜的教师正在用粉笔在地面书写微积分公式。穿工装的学生们跪地做笔记,粉笔灰沾满裤腿也浑然不觉。

我们冒险靠近时,教师突然用中文说:"1980年代,中国同志也是这样打着手电学习的吧?"原来他是中朝合建水电站的技术员,每晚在此免费授课。当小米递上中国产的充电宝,他掏出印着三峡大坝的笔记本:"看,这是我们共同的光明蓝图。"

次日凌晨5点,我们潜入平壤新区施工现场。

巨大的"中朝友谊变电站"标牌下,中国工程师正指挥安装太阳能板。项目负责人指着晨雾中若隐若现的楼群:"这些新建公寓将配备风光互补供电系统,技术全部来自中国电建。"

在工人休息棚里,我们发现了昨夜便利店见过的姑娘——她正用中国捐赠的LED灯复习《电力系统分析》,书页间夹着泛黄的照片:1994年中朝专家在鸭绿江电站的合影。


返程航班上,我翻看偷拍的视频:

凌晨2点的平壤少年宫,孩子们借着应急灯排练《东方红》;

大同江畔的夜钓者,用荧光浮标组成星河;

居民楼天台上,上百部朝鲜手机屏幕组成的星空...

空姐送来朝鲜日报,头版标题赫然写着:《2025全面电力改革计划启动》。配图是平壤新区效果图,楼顶的风力发电机与太阳能板,像极了北京奥运村的清洁能源矩阵。

在丹东口岸,我把华为夜视仪送给朝鲜海关小哥。他摸着设备上"中国制造"的刻字,突然指向鸭绿江大桥:"看,新装的太阳能路灯,中朝各负责一半供电。"

暮色中,对岸新义州亮起零星灯火,鸭绿江上的光带逐渐连成银河。这一刻我突然明白:朝鲜正在经历我们父辈走过的路,而中朝友谊,就是穿透黑夜的那束永恒之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