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市场的版图中,俄罗斯市场曾是中国汽车品牌快速崛起的一片热土。然而,2025 年的开端,形势却急转直下,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遭遇了销量的 “滑铁卢”。这一变化不仅牵动着中国汽车企业的神经,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
回顾往昔,俄乌冲突成为俄罗斯汽车市场格局重塑的关键转折点。
2022 年,韩系、日系和法系等外资车企纷纷撤离俄罗斯,致使俄罗斯乘用车新车销量暴跌近六成,市场陷入巨大的供给缺口。
彼时,大量中国汽车品牌抓住机遇,迅速涌入,凭借丰富的产品矩阵、相对合理的价格以及不断提升的品质,填补了这片空白。
在俄罗斯本土汽车和中国汽车的共同努力下,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2023 年该国乘用车新车市场强势回暖,销量重回 100 万辆以上。相关数据显示,当年进口车在俄罗斯市场占比近 70%,而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基于此,2023 年和 2024 年俄罗斯连续两年荣膺我国汽车出口的最大单一市场。
但进入 2025 年,美好态势未能延续。2025 年 1~3 月中国出口俄罗斯的汽车为 12.3 万辆,同比下跌 39%。
海关总署的数据则更为严峻,一季度我国累计整车(含新车和二手车及 CKD 等)出口总量前三的国家中,墨西哥、阿联酋持续大幅增长,而俄罗斯同比下跌 44%。
虽然两组数据因统计标准和渠道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但均清晰表明,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口已出现显著下滑。那么,这一巨变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俄罗斯汽车市场自身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
政策收紧,进口车市场的“紧箍咒”
自 2023 年起,随着俄罗斯车市逐步复苏,俄罗斯政府为扶持本土车企、推动外国车企本地化生产,开始对汽车行业,尤其是进口车领域,实施一系列收紧政策。
2023 年 6 月,所有进口和本土生产的汽车被要求分阶段恢复《国内车辆安全水平技术法规》的现行要求;8 月,汽车回收报废费大幅上调;10 月,在俄罗斯设有官方经销商的汽车品牌被禁止通过平行进口。
进入 2024 年,政策进一步趋紧。4 月,来自亚欧经济联盟国家进口的汽车需按照俄罗斯要求缴纳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等费用,在其他国家因关税差异享受到的优惠需补齐;10 月,回收报废费再次提高,进口车辆回收报废税上涨 70% - 85%,且直至 2030 年每年初将继续上调 10% - 20%。
今年 1 月,俄罗斯进口汽车的关税税率上调,有报道称,根据进口汽车的具体价格,相应关税增加 20% - 38%。此外,还有消息称,最早今年 5 月 1 日起,从欧亚经济联盟进口的汽车回收报废将启用新的计算标准,届时进口车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
这些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得进口车在俄罗斯市场的时间和价格成本大幅攀升。
俄罗斯统计机构 Autostat 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1 - 3 月,俄罗斯进口的乘用车新车数量分别仅为 3.2 万辆、1.6 万辆和 2.4 万辆,同比分别下跌 50.4%、73% 和 73%,一季度总进口量同比下跌 66%,仅为 7.2 万辆。今年一季度俄罗斯进口的乘用车新车总量甚至低于去年单月均值,政策对进口车市场的冲击可见一斑。
竞争格局变化:中国车企份额面临挑战
在市场下行的大背景下,俄罗斯汽车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乘用车新车市场中的份额收窄至54%,明显低于去年全年的62%。
一方面,得益于进入市场的时间较晚和全新车型不断推出丰富产品矩阵,来自白俄罗斯的Belgee和俄罗斯AGR汽车集团收购现代汽车位于圣彼得堡工厂后推出的Solaris则是一季度品牌十强中仅有的保持正增长的品牌。这些品牌凭借自身的本土化优势,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吸引消费者,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未来随着俄罗斯本土汽车品牌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其他阵营外资品牌的逐渐回归,例如4月初丰田就已再次在俄罗斯提交商标注册申请,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的份额可能会继续减少。
俄罗斯本土汽车品牌在政策扶持下,将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而其他外资品牌在经历了短暂的退出后,也在积极寻求回归俄罗斯市场的机会,它们凭借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将对中国汽车品牌构成更大的竞争压力。
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汽车品牌的应对之策
尽管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并非没有机遇。
首先,新品牌和新车型的不断引入为中国汽车品牌带来了新的增长点。近日就有消息称,奇瑞集团旗下的iCAR和全新品牌Lepas可能都会进入俄罗斯市场,这将丰富中国汽车品牌在俄罗斯市场的产品阵容,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其次,以奇瑞为代表的多个品牌开始进行本土化生产,这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本土化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俄罗斯市场的需求和政策要求。通过在俄罗斯建立生产基地,中国汽车品牌可以缩短产品的交付周期,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增强消费者对中国汽车品牌的信任和认可。
为了应对当前的挑战,中国汽车品牌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之策。
在产品研发方面,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满足俄罗斯市场对汽车安全、环保等方面的要求;
在市场营销方面,要加强品牌建设和推广,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在售后服务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提高售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市场的下滑,凸显了在海外市场拓展中面临的诸多挑战。政策风险首当其冲,俄罗斯政府为保护本土产业、促进本地化生产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虽从其自身发展角度出发具有合理性,但无疑给中国汽车出口带来了巨大阻碍。
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通过优化供应链、调整销售策略等方式,降低政策变动带来的成本增加,成为了中国车企持续深耕俄罗斯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