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农历四月十一,这天天气牵动全国庄稼人的心。
中央气象台说副热带高压北移3个纬度,西南暖湿气流闹腾得很。老辈人传下四句农谚,像本活的天气经,句句和庄稼收成挂钩。“雨落四月半,梅子黄时漫”,说的是今儿下雨,长江梅雨可能早来10多天。
2020年同期连下3天中雨,后来7省遭了洪涝,梅雨量比常年多42%。
“十一晴如焰,三伏井见底”,历史数据里76%的晴天年份,夏天雨水都不够。
2019年那天全国没下雨,华北接着旱了35天,玉米叶子都卷成筒了。
“双旬逢甘霖,谷仓添三成”,眼下冬小麦灌浆正需要雨,千粒重能增2到3克。土壤湿度维持在70%到80%最好,多了少了都得减产,庄稼喝水也挑时候。
“晨露挂枝头,夏雨不用愁”,华南今年辐射雾多了1.2小时,副高势力有点强。国家气候中心模型预测,今夏雨水“南北双多”,长江中下游有5到7次强降水。
黄淮海平原则可能闹阶段性干旱,这边怕涝那边怕旱,老天爷脾气有点怪。
智能农业系统给出招儿了,装传感器盯着20cm土层湿度,旱涝都能提前知。
北斗导航无人机搞精准灌溉,哪儿干就多浇点,不浪费一滴水,科技种地真省心。数字孪生技术能模拟农田积水,提前挖好沟渠,不怕大雨淹了田,这法子挺新鲜。
天气指数保险能保13种气象风险,高温、暴雨都算上,给庄稼买份“保险单”。
应急管理部让检查排涝设备,每万亩得有3台以上抽水机,涝的时候别抓瞎。还得储备耐旱小麦品种,像中旱111,耐旱性3级以上,天干也能扛一扛。设施农业要加固,温室抗风得提到10级标准,狂风来了也不怕掀了顶。
建立气象信息直通机制,预警30分钟到村到户,别让老天爷打咱们个措手不及。
今儿全国天气分南北,江南中大雨,江淮雷阵雨,华北晴热到34℃,差距真不小。农业农村部提醒,老农谚和新科技得一块儿用,盯着天看也得盯着地,两头都误不得。
有人信老辈人的经验,说农谚传了几辈子,比天气预报还灵验,你觉得呢?也有人说现在有卫星、有模型,科技预测更准,老理儿该放放了,这话对不对?就像2019年干旱,要是早用了智能灌溉,是不是能少受点损失?
可当年没这条件。2020年洪涝,要是提前挖好排水渠,是不是能少淹点田?经验和科技,都得攒都得学。
眼下小麦灌浆正关键,南边盼着别下过头,北边盼着赶紧来场雨,庄稼人心里都揪着。您那儿今儿是晴是雨?晨露多不多?
赶紧去田里瞅瞅墒情,别误了农时。都说“人算不如天算”,可现在人能算天也算,两边合起来,才能保住收成。
这场四月十一的天气仗,既是老经验的考验,也是新科技的考场,结果咋样?
咱们得盯着后续天气,更得提前做好准备,庄稼可不等老天爷开恩,全靠自己操心。
最后说一句,天气变化快,各地情况不一样,咱多关注当地预报,别照搬老说法。
具体咋操作,还得结合自家地块儿,拿不准的问问农技员,别自己瞎琢磨。总之,老祖宗的智慧得记着,现代的技术得用着,两手准备,心里才踏实。
您对今年天气有啥担忧?对农谚和科技咋看?来评论区说说,大家唠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