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年何时入梅?“入梅在头,六月桑拿;入梅在尾,六月穿棉”有何深意?
在我国的传统气象认知里,梅雨季节是一段独特且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与农业生产、自然生态等方面息息相关。
那么,梅雨究竟是什么?今年又在什么时候入梅呢?老辈人常念叨的“入梅在头,六月桑拿;入梅在尾,六月穿棉”,又隐藏着怎样的天气密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1)什么是梅雨?
梅雨也叫它“霉雨”,这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
此时,因为天气比较的潮湿,家里的很多器物也容易发霉,故在民间也叫它“霉雨”。另外,在梅雨时节,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也称“梅雨”或“黄梅雨” 。
在气象学上,梅雨是指每年特定时段,冷暖空气交汇在江淮流域,形成持续的降雨天气。
这段时间里,天空常常阴沉,细雨连绵,空气湿度大,气温也相对较高,给人一种潮湿闷热的感觉。
关于入梅时间的确定,古人有着独特的计算方式。《神枢经》记载:“芒种后逢丙日入梅。”
按照历法规定,24节气中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丙日即为入梅之日。在古代历法里,用天干地支记时,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循环使用。
每月概记三十天,分别对应甲日,乙日,丙日,丁日,戊日,己日,庚日,辛日,壬日,癸日。
因此这话的意思是说,在芒种节气后,第一个丙日就正式入梅了。而今年芒种时间为6月5日,农历五月初十日,由此可根据后续出现的第一个丙日的6月6i日,因此就能确定今年的入梅时间的在6月6日,即芒种后就正式入梅了。
再来说说“入梅在头,六月桑拿;入梅在尾,六月穿棉”这句谚语。它所表达的是入梅时间与农历六月天气之间的关联。“入梅在头”,意味着入梅时间较早,即在农历五月上旬入梅了。
若在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较早出现,古人认为到了农历六月,天气会非常炎热,人们仿佛置身于桑拿房中,酷热难耐。
这是因为入梅早,可能意味着暖湿气流更早地占据主导,使得夏季的高温天气来得更猛烈,持续时间更长。
相反,“入梅在尾”表示入梅时间较晚,若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出现得较迟,即在农历五月的下旬才出现的话,古人就预测农历六月的气温会相对较低,甚至可能需要穿棉衣来保暖。
入梅晚,可能是冷空气活动频繁,压制了暖湿气流北上,导致夏季升温缓慢,六月的气温也就不会太高。
而今年是在公历6月6日入梅,农历是在五月十一日。这个也算是入梅比较早了,以此来预测的话今年入梅早,后面的雨水少,气温高,可能比较炎热。
既然有入梅,就有出梅。关于出梅的时间,古人是规定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是在农历的六月十九(癸未日),对应公历7月13日,这天便是“出梅”的日子。
但是,我国的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不同地方的气候区别也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实际入梅和出梅时间会有所差异,例如上海出梅时间预计在7月5日前后,武汉、长沙等地预计在7月4日前后出梅,浙江西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等地在7月3日左右出梅。
不过,这些农谚是古人长期观察天气和自然现象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并不能百分百准确地预测天气。
如今,随着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我们有了更精准的气象监测和预报手段,能够提前了解天气变化,做好相应的准备。
但这些古老的农谚,依然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和古人智慧的一扇窗口,让我们感受到先辈们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