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你家麦子咋长得跟钢筋似的?”五月的山东巨野麦田里,李建军捏着金灿灿的麦穗直咂舌。



这穗子硬邦邦的“石麦32”,正悄悄掀翻黄淮海平原的种麦老规矩。都说“麦收三分种,七分靠天收”,可石麦32偏要跟老天爷较劲。去年河北倒春寒冻坏半亩田,隔壁老刘家麦子枯了大半,他家这品种却像地里扎了根,绿油油的苗子挺过了零下8度。

河南周口那场根腐病更玄乎,30亩地没见一个黑籽粒,同村王大哥蹲在地头直叹气:“咱打三遍药都抵不上人家一根苗!”要说最让老把式们犯嘀咕的,还是这麦子“自带干粮”的本事。普通麦根顶多扎80厘米,石麦32的根能钻到两米深!

鲁西南大旱那阵子,别的麦子卷成草绳,它叶子还油亮亮的,敢情地下藏着看不见的“抽水机”,把深层水吸得饱饱的。合作社的老陈算过细账:农药省三成,化肥少两成,亩产多二百斤,800亩地多赚三十万,这账算得种地汉心里直发烫。



可市面上“高产王”招牌满天飞,石麦32凭啥让人信得过?人家走的是国家良种攻关的VIP通道,国审亩产575公斤起跳,五大病害就一个高感,抗病buff叠得同行直喊“作弊”。

更绝的是能自留种,《种子法》第37条撑腰,收了麦子能换种,菏泽的“种子银行”里,老王家换给老李家,两家都多收两担粮,这波不花钱的“互助经”,让年年买种的农户直拍大腿:早该这么干!争议也跟着冒出来了:这么“抗造”的品种,会不会断了种业的生路?

有人瞅着种子商的脸色犯难:“往年靠卖种赚差价,现在咋办?”可种地的老把式心里透亮:“咱不图别的,少花钱多打粮才是硬道理。”河北农科院的赵研究员翻着对比图:同样旱天,普通麦叶卷成麻花,这品种叶片挺得笔直,积温比常年低83度照样抽穗,“不是咱种地靠天,是好品种能跟天较劲。



”他这话让在场的人直点头。眼下德州临邑的千亩示范田开镰了,农机手小王直咋舌:“普通麦1200斤算高产,这麦子随便一车过1400斤!

”更奇的是收割机碾过去不打晃,抗倒伏能力看得见摸得着,收完的麦茬烂在地里,下茬玉米能多打百十斤,“等于给土地喂了营养餐。”当地老农搓着麦粒直笑,眼里都是稀罕。

可这“十星战神”真能处处吃香?盐碱地能不能种?



旱涝交替咋办?没人说得准,但田里的变化明摆着:越来越多的地头插上了示范牌,有人抢着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也有人蹲在地头观望:“万一明年减产咋办?”“自留种会不会越种越差?

”这些问号挂在老把式们的嘴上,也悬在种业变革的当口。

我个人觉得,种地这事最怕“老规矩”,可也容不得瞎折腾。石麦32敢跟病害较劲,敢让农户自留种,这股子打破常规的劲,正戳中了种粮人“少投入多产出”的盼头。

但再好的品种也离不开地头的精细管,“三分种七分管”的老话,到啥时候都不过时——种子是好种子,能不能种出金穗子,还得看咱种地人肯不肯下功夫,敢不敢信科学。

夕阳把麦田染成金色,李建军攥着一把麦穗往家走,背后传来老张的喊声:“留两斤种子给你,明年试试?”风掠过麦梢,发出哗啦啦的响声,像在替土地回答:好种子就像好帮手,遇上会种地的把式,才能长出好收成。至于这股“钢筋麦”能不能长成大气候,且看明春的地头——是继续观望,还是播下希望,答案都在农民自己的手心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