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南回来后,当别人问我怎么样的时候,我只想说:能不去就尽量别去!(看完再骂也不迟)



这绝不是一篇哗众取宠的标题党文章。当我坐在河内三十六行街的"网红咖啡馆"里,被漫天要价的小贩缠住时;当我在岘港海滩亲眼目睹游客被抢走手机时;当我在胡志明市街头被三轮车夫讹诈了30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90元)后——我终于理解为何有游客说:"来越南旅游就像参加生存挑战赛。"



一、胡志明市初体验:我成了行走的"ATM提款机"

飞机降落在新山一国际机场,扑面而来的湿热空气裹挟着浓重的汽油味。刚掏出手机想查Grab打车价,五六个皮肤黝黑的司机立刻围堵上来,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喊着"100万盾到范五老街"。彼时我还不知道,这个价格是正常车费的3倍。

范五老街的霓虹灯下,端着冰咖啡的欧美人惬意谈笑,而我这个东亚面孔刚走进巷口,就被三个擦鞋童死死拽住裤脚。当我掏出2万盾(约6元人民币)想脱身时,领头的小孩突然用流利中文大喊:"你当我是乞丐吗?要给美元!"后来才知道,这里针对中国人的宰客早已形成产业链——从三轮车夫到街边小贩,见黄皮肤直接切换中文报价系统。

最魔幻的经历发生在滨城市场。我看中一个藤编包,摊主用计算器按出80万盾(约240元)。假装要走,价格竟一路跳水到10万盾。当我掏出钱包的刹那,旁边突然冒出个"热心"翻译:"老板说刚才报的是美元价格哦!"后来经越南朋友透露,这套"美元盾切换术"连本地人都叹为观止。



二、会安古镇惊魂夜:当灯笼海变成宰客网

被《国家地理》评为"一生必去"的会安古镇,夜晚确实美得惊心动魄。秋盆河两岸绵延三公里的丝绸灯笼,映得每个游客脸上都泛着橙红色的光晕。可这梦幻场景下,藏着让人脊背发凉的消费暗箭。

街边阿婆递来的"免费灯笼祈福",接过就要支付20万越南盾(约60元)香火钱;穿着奥黛的姑娘主动合影后,突然冒出五六个"家人"围住你要肖像权费用;就连看似淳朴的船夫,都会在泛舟中途突然停桨:"想看放河灯?加30万!"

最离谱的是某网红咖啡馆的"时空穿越套餐"。标价15万越南盾的滴漏咖啡,结账时被告知使用古董咖啡杯需另付清洗费、历史文物观赏费合计85万。看着服务员指着墙上蚂蚁大小的越南文说明,我忽然理解了什么叫"文化差异"。



三、卫生安全成谜,肠胃每天都在"渡劫"

在美食攻略力荐的胡志明市范五老街,我亲眼看见摊贩把掉在地上的肉串捡起来直接放回烤架。号称"越南星巴克"的连锁咖啡店Highlands Coffee,柜台后的操作台上蟑螂悠然爬过,服务员却见怪不怪地继续制作饮品。最讽刺的是美奈渔村的海鲜大排档,标榜"现捞现做"的龙虾,上桌时虾肉已经散发异味——后来才知道这些"海鲜"都是冷冻库里周转了不知多少次的存货。

当我因急性肠胃炎走进芽庄某私立医院时,护士用棉球蘸碘酒擦拭注射器的画面让我毛骨悚然。更可怕的是医生开出的账单:基础检查+输液收费1200万越南盾(约3600元),这个价格在泰国私立医院足以享受VIP病房待遇。



四、那些滤镜粉碎的网红景点

下龙湾:漂浮的垃圾场

上碧波荡漾的"海上桂林",现实中是柴油味刺鼻的观光船、追着游轮讨钱的水上商贩,以及漂满矿泉水瓶的浑浊海水。花300元升级的"豪华顶层甲板",其实是个铁皮焊的露天蒸笼。

大叻旧火车站:照片制造机

ins博主们不会告诉你,那个复古车厢要付20万盾(60元)才能进入拍摄5分钟。站台上举着"禁止商业摄影"牌子的管理员,看到拿单反的游客就会凑过来谈"合作套餐"。

湄公河三角洲:蚊子轰炸区

跟团游宣传的"原生态水乡",实则是成群的毒蚊子、发绿的河水,以及强制购物点里标价300元的"军用级别防蚊液"。我们的导游阿勇直言:"雨季水涨时,还能看到上游漂下来的死猪。"



五、消费陷阱:防骗指南比旅游攻略更实用

越南旅游总局2023年报告显示,78%的投诉涉及价格欺诈。在岘港某网红SPA馆,价目表写着"全身按摩30万",结束时却要收取"精油费20万""床单消毒费15万""空调使用费10万"。

新型骗局: 胡志明市中央邮局附近,会有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查票,专挑亚洲面孔收取"景区维护费"。当我要求出示证件时,对方立刻转身混入人群——后来才知道邮局根本无需门票。

真实数据: 中国驻越南使馆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处理旅游纠纷案件同比激增67%,平均每天就有2.3起求助事件。



六、越南真的一无是处?这些体验让我五味杂陈

(一)被低估的“烟火气”:藏在小巷里的真实越南

凌晨四点的岘港早市: 本地阿婆用芭蕉叶包着糯米鸡,3万盾(9元)就能买到加了虾仁的越南法棍,比景区好吃十倍。

湄公河三角洲: 跟着船娘摘莲雾、喝现磨咖啡,30元的半日游里,她塞给我一把自己种的小香蕉,说“给中国妹妹尝尝甜不甜”。

感悟: 当抛开滤镜去看,越南的市井生活充满温度,但前提是你能避开游客聚集的“陷阱区”。

(二)打工者的真相:月薪1500元的他们,如何看待中国游客?

芽庄潜水教练阿康: “我每月工资600万盾(约1800元),带中国团一天能赚200万盾,但很多客人觉得我在骗钱。”

河内大学生小林: “中国游客总说越南物价低,可我们买一杯奶茶要3万盾(9元),和你们的喜茶差不多贵啊。”

当我们用“穷游”心态看待这里时,或许早已忽略了当地人的真实生活成本。

给非去不可者的7条保命指南

1. 提前下载谷歌地图离线包(地图在越南误差可达2公里)

2. 现金分装5个以上不同位置(我被偷的钱包里有200万幸好在鞋垫藏了500万)

3. 记住报警电话113和急救电话115(虽然出警速度可能让人绝望)

4. 准备防狼喷雾(越南法律允许外国游客携带)

5. 所有消费坚持用越南盾结算(美元找零必定吃亏)

6. 学会用越南语说"太贵了"(Đắt quá!)和"我要报警了"(Tôi sẽ báo cảnh sát!)

7. 最重要的是——管理好心理预期



回程飞机上,看着舷窗外逐渐缩小的海岸线,我突然想起越南旅游局那句宣传语:"Discover the True Vietnam"。他们确实做到了——只不过这个"真实",是滤镜背后那个漫天要价、套路横行的魔幻现实。

或许等什么时候街边Pho店不再对白皮肤喊15千盾、黄皮肤喊50千盾时,这个国家才真正配得上"旅游天堂"的称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