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不少市民都外出游玩、购物吃喝,消费市场一片火热。不过,也有人选择逃离人潮汹涌的景区,钻进花山旧街深处“搞火锅”,只为寻找一份重庆的烈、花都的暖,在一口铁锅里煮出跨越时空的人情味。毕竟,最好的旅行,莫过于用味蕾打捞一座城市的记忆碎片。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
花山镇这家由旧楼改造的重庆火锅店
用沸腾的红油锅底与满屋怀旧细节
将山城的江湖气与花都的烟火味
煮成了一锅“双城记”
老板说因为广州有很多火锅,作为重庆人,感觉只有每次回到重庆才吃到正宗的火锅。重庆火锅以麻辣为主,广东人接受不了,但是他们的定位是要做正宗重庆火锅,让喜欢的人更喜欢,主打一个差异化,保证原汁原味风味不变。
食材和火锅底料都是自己的配方,自己坚持手工炒料。 除了青菜和一些瘦肉在花都买外,95%的食材,像毛肚、鸭肠、猪脑、腰花这些全部从重庆采购过来。真正去过重庆的那些人,他就能接受这个味道,这个味道就是大家去重庆玩旅游时的味道。
斑驳凹凸的旧墙、褪色的海报、沧桑的楼梯……踏入店门的刹那,仿佛一脚踩进父母辈的青春记忆。老板高先生是个重庆出生,花都成长的双城候鸟,却痴迷重庆火锅文化。他将这幢两条马路分岔而过,神似朝天门格局的旧楼改造成火锅店。店内大红的毛主席语录宣传海报、贴满墙的旧报纸,每一件旧物都是他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时光标本。
客人在这里看到的是九宫格铁锅在火炉上咕嘟作响,红汤表面浮着的辣椒籽,像嘉陵江面散落的渔火星光。调料台上玻璃罐装的调味油,竹编簸箕盛的米饭,勾起80年代集体生活的味觉密码。
粗粝的水泥墙与钨丝灯光影交织,“九宫格灵魂锅”复刻重庆码头传统,中间格猛火涮毛肚,边角格文火焖脑花,锅底越煮越醇厚。“山城空运三剑客”鲜鸭血嫩如豆花,黄喉脆似巴山夜雨,毛肚七上八下后裹满蒜泥香油,是刻进DNA的重庆基因。
墙上的老照片讲述朝天门码头纤夫与九宫格的故事。这里没有抖音团购,不搞直播带货,但每晚都成了“爱辣一族”的“续命站”、加班族的“解压场”。
老板高先生说,通过火锅店的空间改造,让濒临拆除的老楼重获新生;借助麻辣社交场景,唤醒人们对集体生活记忆的珍视。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餐饮创业,而是一场关于乡愁的味觉远征。作为扎根花都的重庆人,拒绝让火锅在岭南的糖水基因里妥协,誓要把嘉陵江畔的麻辣原封不动地搬运到花山镇的旧骑楼下。当年轻人在小红书晒出“在80年代老楼涮毛肚”的打卡照时,他们消费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一座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叙事能量。
这种差异化竞争,以餐饮文化的深度交流为流量密码的经营方式,不失为经营者突围破局的又一途径。
来源:花都区融媒体中心
图文:黄慧文 蔡剑豪
编辑:花小圆
“花都融媒视频号”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