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河南省镇平县晁陂镇张营村西瓜大棚已然弥漫起阵阵甜蜜的瓜果香。一个个青翠碧绿、个头匀称圆润的西瓜掩映在浓密的瓜叶间,长势喜人。正带领着工人们忙着采摘、搬运、过秤、装箱,一派丰收景象。
“型号为2K的瓜皮薄脆、甜度高、口感好,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五一假期周边游客络绎不绝,地里种的都不够卖。”晁陂镇张营村党支部书记何子中说,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小吊瓜一斤可以卖到5元。
村民们穿梭田间采摘、分拣、装箱,来自南阳市区的收购商张先生的冷链车旁堆满贴有标识的瓜箱,“张营村的西瓜不愁卖,味道好、价格又适中!”他抹着汗笑道。
陈银会是张营村种西瓜的行家里手。她说,暖棚内吊蔓栽培的西瓜,瓜形圆,光照均匀,再加上通风透气,病虫害少,瓜上没有阴阳面,糖分多且分布均匀,口感更好,所以价高且热销。
张营村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便利的交通,发展西瓜种植产业,引导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种植西瓜助推乡村振兴的“甜蜜路”。
“西瓜是张营村的富民产业之一,除此之外,为了谋划产业,村干部先后到山东临沂、寿光等地考察蔬菜种植、食用菌种植等项目,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借助互联网让村里的农副产品‘进城赶集’,让村民挣得更多,日子越过越好。”张营村党支部书记何子中说。据悉,产业发展每年为村里增收1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2024年张营村申请上级资金150万元新建3栋温室大棚,目前温室大棚西瓜、蔬菜轮番种植,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6万元收益,带动50个就业岗位,已基本实现“订单式”农业发展模式。
接下来,张营村将利用网络让农产品“走进”城市商超,将张营村果蔬大棚打造成为游玩采摘、网络销售一大产业,同时与栾营村、吕营村准备新建的大棚合作统筹,统一化管理种植,再结合梁堂村的游玩、民宿,甲林村的美食,罗营村、王楼村的玉雕玉料市场销售结合形成片区经济模式,形成一条短期休闲游的线路。
位于镇平县西南部的枣园镇辛营村,一座座银白色大棚在朝阳下熠熠生辉。村民们在棚间穿梭忙碌,绿意盎然的黄瓜藤蔓间挂满顶花带刺的果实,紫莹莹的茄子压弯枝头,青翠的螺丝椒和饱满的包菜长势喜人。
辛营村依托集体土地资源,创新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零散地块整合为37座现代化大棚(20个标准化大棚、17个暖棚),实现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合作社统一选育抗病高产种苗,引进水肥一体化智能系统,确保黄瓜、茄子、青椒、包菜等主栽品种品质稳定。
在分拣打包中心,工人们正将新鲜采摘的蔬菜打包发车。通过订单化种植模式,辛营村与周边县市的商超、农贸市场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并开通“绿色直通车”,实现当日采收、当日配送。正在装车的采购商点赞:“这里的黄瓜脆甜、茄子油亮,商超货架期比普通蔬菜多两天,复购率特别高!”
目前,合作社年销蔬菜超2000吨,带动30余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村民赵大姐捧着刚摘的包菜笑道:“以前单打独斗种菜总怕滞销,现在合作社包技术包销路,咱只管把菜种好!”
产业兴,乡村兴。镇平县依托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瓜果蔬菜产业,通过科技赋能、标准化生产,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促进产业不断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无限活力。(来源:镇平县委宣传部 作者:谭亚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