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岛发布。图/青岛地铁供图
文|流水
“遇见你们,是这次旅行中的美好之一。” 5月3日,一位女性乘客在青岛地铁海泊桥(海慈医疗)站身体不适,车站工作人员迅速携带医药箱赶到现场,递上温水安抚,让乘客感动不已。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青岛地铁以其卓越的客运量和一系列暖心服务,再次展现了一座城市的温度与活力。据统计,五一假期(5月1日至5日),青岛地铁线网总客运量达961.53万人次,超过2024年同期,刷新历史纪录。青岛地铁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更在无数暖心瞬间中传递了城市的温情,诠释了“轨道上的青岛”新内涵。
地铁,让城市更美好。客流数据背后,是城市脉搏的蓬勃跃动,更承载着千万人次的“畅达幸福”之旅。对此,青岛地铁通过站外前置分流、闸机专人引导等措施,科学规划乘客行进路线,以专项保障方案为乘客提供周到服务。更重要的或许是,其技术层面的创新升级也在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就在不久前,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牵头、青岛地铁研发的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青首发,这一重大技术突破填补了城轨行业应用空白的实际现状,为城市轨道交通的智能化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青岛地铁研发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不仅可以解决城轨行业在运营成本高、安全压力大等方面的难题,还能通过逻辑推理、智能交互、算法纳管和泛化应用等方式,赋能设备运维、乘客服务、运营组织、应急处突等业务场景,实现地铁运营的全面智能化。
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直言,要想人工智能发展,必须有一批好的企业,“得企业者得天下”。青岛地铁的创新成就,不仅是对自身技术实力的展示,更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据悉,青岛地铁集团目前已完成大模型1.0版本的研发,应用体系搭建完成后,预计青岛地铁的运营效率提升超40%、乘客主动服务提升超60%、生产作业流程缩减超60%、成本降低超30%。2028年,506公里线网预计可实现运营成本年节省超10亿元。
青岛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佼佼者,通过自主研发人工智能大模型,提升了自身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更为整个城轨行业树立了标杆,引领了行业智能化的新潮流。
五一假期期间,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对青岛地铁6号线九顶山站、西海岸控制中心进行调研,重点了解了城轨大模型的建设成效。青岛地铁数字化转型受到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事实上,青岛地铁的这一创新成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青岛的整体发展战略紧密相连。青岛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城市,一直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提出“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快培育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
青岛地铁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布,正是青岛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青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的重要支撑。
在青岛主攻“10+1”产业、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过程中,人工智能是优先发展的两个先导产业之一。目前,青岛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加快构建“1+8+N”大模型发展体系,城市轨交垂直大模型是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垂直领域大模型更专注于某个特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更高的领域专业性和实用性。
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已是大势所趋,青岛地铁察势洞微,正在以科技创新迈出服务乘客、服务城市发展的铿锵步伐。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校对 / 赵琳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