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于7日凌晨爆发的那场短促却颇为激烈的空中对决,想必所有人都已知晓其结果。尽管还有待更多官方消息的流出和证实,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印度空军在此轮交手中吃了个不小的亏。从网络上流出的实锤照片来看,包括该国现役最先进的四代半战斗机“阵风”在内的多架战机,均出现了战损,而巴基斯坦引进自中国的PL-15E远程空空导弹的残骸碎片,也出现在了印度境内。很显然,这意味着可发射该弹的巴空军歼-10CP或“枭龙”block3战斗机击落了目标。
巴基斯坦空军的歼-10CE
曾几何时,一度被许多人视为“价低质低,以量取胜”的中国国产武器装备,竟可击败代表着西方、甚至是世界先进水平的四代半战斗机“阵风”,这无疑会令我们倍感自豪和提气。而在欣喜之余,或许我们也不应忘记,国内在发展超视距空空导弹一事上的艰难历程。不夸张地说,自人民空军于1949年成立到本世纪初,解放军空军战斗机部队始终未曾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超视距空战能力。PL-15E能在今天取得大捷,与国内空空导弹工业过去约60年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导弹类武器逐步成为主流空战武器
说起发展国产超视距空空导弹,就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导弹类武器进入人类空战装备体系后,很快就出现了两个技术分支,即主打视距内空战的近距格斗空空导弹,以及可攻击远距离、甚至是视距外目标的超视距空空导弹。那么,首先要搞明白的一件事就是“人眼的最远目视距离是多少”。科学研究发现,在理论上的理想极限条件下,人眼的最远可视距离约为27公里。而受人所处的高度、大气尘埃、水汽、亮度等一系列不定条件的影响,人眼的正常最远可视距离通常在1.6~24公里范围内。
AIM-7“麻雀”空空导弹
以此作为参考,美国空军第一代制式超视距空空导弹,基本就是AIM-7“麻雀”导弹家族中的AIM-7C。在己方战机与敌机处于迎头状态飞行时,AIM-7C的最大射程就是约24公里。至于说更早一些的AIM-7B和AIM-7A,它们的尾追射程通常为5~8公里,迎头射程只有14公里左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两款导弹的射程更符合近距格斗空空导弹的水平。不过别忘了,受导弹技术水平限制的影响,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美制AIM-9“响尾蛇”系列近距格斗空空导弹,在迎头状态下的最大射程往往也就只有4公里多,AIM-7B和AIM-7A已经算是当年美军战斗机飞行员手中难得的火力长臂了
PL-4导弹的存世照片不多
而中国的第一款国产超视距空空导弹,就与AIM-7“麻雀”系列中的AIM-7D有着很大的关系,那就是PL-4。越南战争爆发后,出兵援越的中国高炮部队曾在1965年时,于一片竹林中意外地发现了1枚导弹残骸,后经专家鉴定后判定,此为AIM-7D型半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的一段弹体。很快,在1966年3月,中国国内启动了名为“528任务”的项目,主要内容就是以模仿和借鉴AIM-7D的方式,研发出一款国产超视距空空导弹
歼-9战斗机预想图
对于当时的国内军工业来说,在美军那里评价并不高的AIM-7D,实则已经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能力上限。作为一款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载机发射AIM-7D后,需要以机载火控雷达对目标进行持续照射,这样才能为导弹提供制导并确保命中。也就是说,不仅是导弹本身,机载雷达也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先进性才行。然而,随着国产歼-9战斗机项目的取消,PL-4空空导弹失去了原定的配套平台。
歼-8II战斗机
后来,国内尝试以歼-8II战斗机配套使用PL-4,但研发于1980年的国产208型机载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技术状态始终不稳定,如存在目标截获率不够高和目标跟踪不稳定等问题。直到1988年,当208型雷达终于解决了全部关键问题并获准定型之时,PL-4空空导弹项目早已于1985年就被取消了
F-15战斗机发射AIM-7
当然,不仅是因当年在雷达工业领域的技术水平不高,具体到PL-4本身来看,国内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导引头探测距离、导引头最大跟踪角度等方面,均与原装的AIM-7D有着明显的差距。再加上“十年动乱”对研发工作带来的外部干扰,当PL-4好不容易在1980年完成地面定型之时,其整体技术状态早已大大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继续推进导弹生产、采购和列装已毫无意义,故最终于1985年被取消。
F-14挂载6枚“不死鸟”超视距空空导弹
从1949年人民空军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解放军战斗机部队的超视距空战能力基本为0。当美国海军航空兵的F-14“雄猫”舰载战斗机,于1973年进行那项著名的对空拦截试验,即在38秒的时间内发射6枚AIM-54“不死鸟”超视距空空导弹,拦截6架来袭靶机、且其中最远的1架在约200公里外之时,解放军航空兵部队中没有哪怕1架战斗机可对10公里外的目标发动攻击……
“阿斯派德”空空导弹
这种状态基本维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直到中国小批量进口了一批意大利“阿斯派德”半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后,才开始出现改变。“阿斯派德”的到来,也催生出了中国第一款国产制式超视距空空导弹,即PL-11。立项于1988年的PL-11,基本可视作是对“阿斯派德”MK1A的仿制版本,该弹定型于2002年。得益于约50公里的最大射程、4.5马赫的速度和35G的最大过载,PL-11基本达到并部分超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西方主流半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水平,得以让解放军航空兵部队初步弥补了超视距空战能力的不足
PL-11空空导弹
不过,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先天不足就在于对载机有所限制,无法实现“发射后不管”,这就使得载机在发射导弹后无法转而攻击其他空中目标,抑或是以改变雷达工作模式的方式去应对地面或水面目标。同时交战的目标数量和种类都较少,以及对载机飞行状态的约束,就是PL-11等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技术的空空导弹的缺陷。再加上仅50公里的最大射程,基本只能算是现代超视距空空导弹中的“及格线”,故21世纪初才定型的PL-11只是让我们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但仍未实现追平。
基本追平世界先进水平的PL-12
事实上,当时间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时,主动制导技术已开始在空空导弹领域获得应用和普及,美国AIM-120系列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其最大的技术特征就是“发射后不管”,载机发射导弹后即可脱离发射阵位,转而攻击下一个目标或撤离交战空域,这极大地拓展了超视距空战的战术选择。对此,国内空空导弹工业也进行了紧密的跟踪。在推进研发PL-11半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同时,国内以“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并行研发着另一款超视距空空导弹,那就是项目启动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最终于2005年前后定型的PL-12
PL-12外贸型
得益于综合运用主动雷达制导和捷联惯导技术,PL-12发射后无需载机再进行什么干预,实现了真正的“发射后不管”。而38G的最大过载,基本可满足持续跟踪和打击过载达9G的有人驾驶战斗机。早期型PL-12的最大射程被认为约为70公里,改进后的PL-12的射程据称可达100~120公里,综合性能与中期型AIM-120不相上下。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与结构较为紧凑的AIM-120相比,PL-12也存在着诸如弹体尺寸相对较大和弹重较重的缺点,显示出中国空空导弹工业仍在某些领域略有不足。不过也正是从PL-12开始,国产超视距空空导弹第一次成功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不再与其他世界级大国存在什么技术代差
巴基斯坦获得了PL-15E空空导弹
至于说在此轮印巴冲突中大放异彩的国产PL-15超视距空空导弹的外贸型号PL-15E,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这是中国首款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空空导弹”,即从“追赶”到“追平”,再到“领先”的产物。与解放军自用的PL-15相比,PL-15E被认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技术降档,如最大射程从150~200公里,下降到了约145公里,但后者仍保留了前者的标志性技术,即双脉冲发动机。另外,巴基斯坦空军的PL-15E同样采用了包括联合制导、双数据修正、末端雷达制导等先进技术。在中国外贸型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帮助下,可对极限射程上的目标实现锁定和先手攻击。
歼-20机腹弹舱中的PL-15
从印度国内媒体流出的种种照片来看,部分印军战机是在刚刚起飞后不久,距离印巴边境约70~90公里处被击落的,附近还遗留有疑似为PL-15E导弹的残骸。显然,这说明印军战机在很大程度上被巴空军战斗机“捂着打了一顿”,都没能离开家门口多远就开始“用脸接导弹”。飞出去近百公里,仍可有效打击战斗机这一机动性强且目标小的战术类飞机,证明了PL-15E有着较大的不可逃逸区。这与双脉冲发动机在飞行中段的重新点火,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导弹飞行速度和动能的维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有理由相信,解放军自用版的PL-15空空导弹,必然有着更加强悍的综合性能。
PL-15E助力巴基斯坦赢得空战
从PL-4的立项研发到PL-15的“一战定乾坤”,中国在超视距空空导弹领域走了近60年的时间。而今,诸如PL-17和PL-21等射程更远且采用新型固体发动机技术的新一代国产超视距空空导弹,也逐步传来了越来越多的信息。看起来,在“我的水平就是世界先进水平”一事上,中国还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