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更多沈飞六代机的照片曝光,围绕其设计争议中,"取消侧弹仓"成为焦点话题。在很多人看来,这款六代机的个头并不比歼-20小,却没有对近距离空战非常重要的格斗弹仓。或者说,你明明能放得下,即选择不安排,这看上去不合理。其实,深入分析现代空战的技术革命后可以发现,这恰恰体现了对未来战场的前瞻性考量。
首先,现代空战模式已从"狗斗缠斗"转向超视距攻防体系对抗。随着雷达探测距离突破400公里、远程空空导弹射程超过200公里,空战胜负往往在目视范围外就已决定。以美军"联合全域作战"(JADC2)体系为例,其核心正是通过数据链整合多平台传感器,在敌方尚未察觉时完成超视距猎杀。在此背景下,战斗机携带更多中远程导弹(如PL-15/PL-17)的价值,远高于保留两枚格斗弹的侧弹仓。沈飞六代机在机体空间安排上,可能更倾向于设置更大的腹部弹仓,而不是在发动机进气口外部挤出两个侧弹仓。
第二个原因也很重要,现代格斗导弹的技术飞跃使得传统侧弹仓优势弱化。以国产PL-10E为例,其90度离轴发射角配合头盔瞄准系统,已实现"看哪打哪",无需通过侧弹仓调整发射角度。更关键的是,新一代导弹普遍采用"发射后锁定"技术,通过载机数据链持续修正弹道,大幅降低了对初始锁定精度的依赖。这意味着即便主弹仓内藏的格斗弹,也能通过智能火控系统实现高效杀伤。在这里需要科普一下空空导弹“发射条件”,过去的格斗导弹发射必须先把导弹的红外弹引头露出来,并且捕获目标后才能发射。现在的格斗导弹可以通过数据链指挥,实现先发射后由空空导弹来锁定,这对空战战术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另外,取消侧弹仓带来的空间重构,使歼-50的主弹仓容积增加上。这不仅可搭载6-8枚中程弹实现"饱和打击",还能通过灵活配置装载更多小型智能弹药。更重要的是,这种设计消除了侧弹仓对隐身外形和气动布局的破坏——美国洛马公司研究显示,F-22的侧弹仓结构使其雷达反射面积(RCS)增加约15%。
最后,在"传感器即武器"的现代空战中,歼-50的设计逻辑凸显体系化思维。通过机载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与高速数据链,配合预警机、无人机等节点,战机完全能在保持隐蔽状态下获取360度战场态势。当需要近距交战时,主弹舱内挂载的格斗弹先发射,再由数据链引导锁定目标,依然能确保致命杀伤效率。这种设计哲学与美军"忠诚僚机"项目异曲同工——将平台融入体系,而非追求单体全能。
可见,歼-50取消侧弹仓的决策,本质上是将每立方厘米机体空间都转化为战场效能的前沿探索。这既是对"导弹比飞机快"时代的精准回应,也预示着未来空战将从机械结构竞赛转向智能算法博弈。当战争形态进入"发现即摧毁"阶段,机动平台的核心价值已转向如何更高效地投射火力,而非拘泥于传统载弹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