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是端午节了,也就是在5月的最后一天,即5月31日就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当天逢端午节。
说到端午节,在我国民间也流传着不少和它相关的习俗,比如在过去就流传着一句耐人寻味的俗语:“不怕七月半的鬼,就怕端午的水”。
七月半中元节,素来被视为阴气最重、鬼怪出没的日子,而端午的水,却让古人将其视为比鬼魅更可怕的存在。那这到底什么是“端午水”呢?为何古人如此怕它呢?
一、何为“端午水”?
“端午水”,又称“端阳水”、“龙舟水”,是我国南方地区在端午节前后因季风气候影响而出现的季节性洪水。
每年农历的五月,随着夏季风势力增强,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华南等地区频繁交汇,形成持续的强降雨天气。
雨水汇聚成河,导致江河水位急剧上涨,引发洪水灾害,这便是“端午水”。
从地理角度来看,我国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河道狭窄弯曲,排水不畅。一旦遭遇持续性强降雨,雨水无法及时排泄,极易形成洪水。
而且,端午时节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大量降水不仅会淹没农田,还可能冲毁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
这种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自然现象,让“端午水”成为古人心中不可忽视的威胁。
二、“怕”从何来?端午水的多重危害
1、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端午水引发的洪水,往往来势汹汹,如猛兽般席卷村庄和城镇。
洪水会冲垮房屋、桥梁,淹没农田,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财产损失惨重。许多人在洪水中失去生命,其惨烈景象给古人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
即使在现代,洪水依然是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引发的洪水灾害,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可见洪水的威力不容小觑。
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端午节的时候有赛龙舟、划龙船等活动。如果突然下大雨,引发了“端午水”,这样不仅会影响到端午活动的进行,同时还可能导致龙舟侧翻,或者是观看的人掉入水中,所以也是非常的危险。
2、破坏农业生产根基
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是人们生存的根本。端午时节,正值水稻等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过量的雨水会淹没农田,使庄稼根系缺氧腐烂,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此外,洪水还会冲毁灌溉渠道、堤坝等水利设施,影响后续的农业生产。一场端午水,可能让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粮食安全和生计。
3、引发次生灾害与疫病传播
洪水退去后,往往会留下大量的淤泥、垃圾和动物尸体,滋生细菌和蚊虫,引发疫病传播。
在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古代,一场疫病可能迅速蔓延,造成大量人口死亡。
同时,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面对端午水的威胁,古人并非束手无策。他们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积累了许多应对洪水的经验和智慧。
例如,在选址建村时,会尽量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修建堤坝、沟渠等水利设施,以抵御洪水侵袭;
还会根据节气和天气变化,提前做好防汛准备。这些经验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且这句俗语,还有深一层的含义,就是在提醒我们,到了端午节的时候,南方的汛期也到了,容易引发山洪等,因此要注意远离河边、水库等,提防去容易发生洪灾的地方。
如果在端午节期间出现大降雨,更是要提高警惕,有所防患。因为根据古人的经验,端午节期间下雨,往往预示着雨水多,容易引发山洪灾害。
“不怕七月半的鬼,就怕端午的水”这句俗语,反映了古人对端午水这种自然灾害的恐惧和敬畏。它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更是蕴含着深刻的生存智慧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但这句俗语依然提醒着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时刻保持警惕,做好防范自然灾害的准备,守护好我们的家园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