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内容均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详见文末。

上任一百余天后,特朗普政府终于对美军高层展开全面调整,国防部长明确提出要精简美军三大机构的高级将领,特别是四星上将的数量需要削减至少五分之一。



这场由防长赫格塞斯主导、名为“少将军,多士兵”的改革,表面上是为了“优化军队架构”,实际上却揭示了特朗普政府与美军传统势力之间的深层较量。更让人关注的是,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军官的忠诚将从宪法转向政治指令?

裁军计划:从“减少将星”到“换血行动”

根据国防部备忘录,目前美军现役38名四星上将中,至少有8人会被裁撤,加上国民警卫队和后续阶段调整,最终可能涉及13人。

如果算上其他高级军官,全军900余名将领中将有约180人离职,堪称冷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将领裁员。官方给出的理由听起来很实际:为了应对中国崛起和俄乌冲突,必须把资源更多地向一线部队倾斜。



赫格塞斯表示,“优化和精简领导层”,“消除冗余结构”,将更多资源从“臃肿的总部部门”转移到“作战人员身上”,并且通过裁撤节省预算以强化战力。

简单来说,就是觉得将军太多,官僚机构过于庞大,拖累了美军的“战斗力”和“军事效率”。听上去,这是一场旨在提升军队实力的大刀阔斧式改革。



但仔细算经济账,截至去年,美军四星上将大约在三十七八位左右,即便按另一种说法是44位计算,削减两成也就是七八位。再加上其他星级的将领,总共可能减少百余名将军。

然而,一位四星上将的年薪,即使包括各种补贴,也就在二十七八万美元左右。裁掉十来个,一年能节省的不过三四百万美元。这仅占美军9000亿国防预算的0.004%,甚至不足以弥补“哨兵”洲际导弹项目297亿美元的超支部分。



因此,单从节省开支、提升战力的角度看,这个理由似乎不够充分。那么,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意图呢?

政治清洗:特朗普与军方“旧怨”加深

这就不得不提到特朗普本人。现任防长赫格塞斯正是由他提名。自首个任期开始,特朗普就与军方职业军官团关系紧张。

当时,防长马蒂斯因叙利亚撤军问题辞职,参联会主席米利私下联系中国军方维稳的“电话门”更是让特朗普耿耿于怀。



从马蒂斯、凯利到米利、布朗,多位四星上将要么选择离职,要么在关键议题上与白宫公开分歧。美军的将领们大多循序渐进,依靠专业能力晋升,他们有自己的军事理念和职业操守,对政治干预并不买账。而特朗普则更倾向于那些在政治立场上与自己一致的将领。

根据相关消息,这次“将军瘦身计划”重点打击的对象很可能是联合参谋体系及各大战区司令部,而这些部门恰恰是传统职业军官的“权力核心”。



通过撤换、合并、降级等手段,不仅可以为那些更“听话”的自己人腾出重要职位,还能向支持他的基层选民展示其“反建制”、“打破官僚体系”的形象。

比如,被解职的参联会主席布朗是美军历史上第二位黑人最高将领,特朗普曾公开质疑其晋升源于“政治正确”。接替他的凯恩中将则是特朗普的忠实拥趸,还曾担任保守派媒体评论员。



布朗

赫格塞斯本人也不容小觑。他曾直言军队高层领导过多,并指责约三分之一的最高级别军官是军队“政治化”的“幕后推手”。

他下令陆军减少将军数量,合并办公室和司令部。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显然得到了高层的支持。当然,这也招致了不少批评。民主党方面有人直接指出,赫格塞斯是在系统性地将军队政治化,“建立一个正式框架,以便开除所有与他和总统意见不合的将军”。



这话听起来很重,但也确实反映了一些人的担忧:如果军官的升迁和罢免过多掺杂政治因素,那么军人究竟是服从宪法命令,还是屈从于政治指令?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军工复合体与“裁军悖论”

美军军费开支的大头其实集中在那些昂贵的高科技武器项目和庞大的军工复合体上。面对“为何不砍军火商”的质疑,赫格塞斯避而不谈。

美国十大在研武器项目平均超支32%,F-35战机延迟交付8年,但军工企业的利润却连年攀升。这些军工巨头及其背后的资本力量与某些政治势力深度绑定,利益盘根错节。动这块蛋糕的难度远远超过调整几个将军的职位。



因此,有人认为,赫格塞斯拿将军“开刀”,更像是“挑软柿子捏”,甚至可能只是“虚张声势”,对真正的大头视而不见。

更讽刺的是,五角大楼同时推动军费“大挪移”:削减欧洲、非洲司令部预算,转而加强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美菲新签情报共享协议,美日澳联合军演升级。这种“边裁边扩”的策略,暴露了所谓“精简”的真实目的——服务于大国竞争战略,而非提高效率。



当然,任何军队都需要与时俱进,精简臃肿的指挥层级以提高效率本无可厚非。美军在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布局和复杂的指挥体系确实需要大量高级将领进行协调。但如果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多基于政治利益而非纯粹的军事考量,其效果自然要打个问号。

如果真的想集中力量应对“外部威胁”,那么更应该着眼于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简单削减几个将星。这种说法或许更多的是一种舆论引导,或者说是为某些特定行动披上“国家安全”的外衣。



美国国防部此次军事改革,本质上是一场高风险的政治博弈。裁撤将领、削减预算、战略东移,这些看似强硬的动作背后,其实是财政压力、军工利益与选举政治的复杂交织。

当“提升军队战备程度”成为裁撤上将的理由,当“威慑”沦为军火商的提款机,美国军队面临的真正危机或许不在外部对手,而在其内部日益加深的分裂之中。

信息来源于:财联社 2025年5月6日 关于“五角大楼‘大地震’?国防部长‘剑指’美军高层:至少砍掉20%!”的报道信息来源于:观察者网 2025年5月6日 关于“美防长‘动刀’美军高层,至少砍20%”的报道信息来源于:环球时报 2025年2月21日 关于“‘惊人’计划!美媒:美防长下令制定方案,未来5年内每年削减8%国防预算”的报道信息来源于:环球网 2025年5月7日 关于“美媒:美防长下令裁掉20%四星上将,外界担心这可能导致军队进一步政治化”的报道信息来源于:新民周刊 2025年3月7日 关于“美国防长说将做好对华战争准备?”的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