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家难舍

西方的母亲节传统起源于古希腊。每年的一月八日,古希腊人要向众神之母瑞亚(英文Rhea)致敬,这天就被称作“母亲节”。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封斋期是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徒的一种节期,期间禁止肉食和娱乐。

到了1876年,美国的安娜·查维斯夫人(Anna Jarvis)在礼拜堂祈祷时说:“但愿在某处、某时,会有人创立一个母亲节,纪念和赞扬美国与全世界的母亲。”查维斯夫人逝世后,其女儿安娜立志创立母亲节,实现母亲心愿。

1907年5月12日,安德烈卫理教堂应安娜之邀为母亲们举行礼拜仪式。隔年,此仪式在费城举行,并获得维州州长的支持。1910年该州设立母亲节。此后几年,庆祝母亲节运动的热潮有增无减。1914年,美国国会正式命名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

在中国,母亲节是在中国港澳台地区流行起来之后、才进入大陆的。1988年开始,中国南方的广州等城市开始举办母亲节的庆祝活动;后来逐渐在国内各地推广开来。这种文化现象受到国内一些学者的担忧。

他们认为,中国人身上应该流淌着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承载自己的民族精神。中华儿女吮吸自己母亲的文化乳汁,却按照西方的洋方式庆祝西方的母亲节,这样荒唐的事情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这些学者认为中国人需要自己的中华母亲节。

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建议把孟母生孟子的日期,即农历的四月初二日定为“中华母亲节”。也有学者建议,将女娲的诞辰日,即农历的三月十五日定为“中华母亲节”。

如去支持女娲的诞辰为中华母亲节。下面,抛开母亲节的问题,大家一起来分享两个感人泪下的真实母爱故事吧。


拾荒的老妇人(图文无关)

孩子,妈妈愧对你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治安较差。一天中午,一个捡破烂的妇女,把捡来的破烂物品送到废品收购站卖掉;然后,骑着三轮车往回走。

当经过一条无人的小巷时,小巷的拐角处猛地窜出一个歹徒来。歹徒手里拿着一把刀,抵住妇女的胸部,凶狠地命令妇女将身上的钱全部交出来。

妇女吓傻了,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歹徒便开始搜身,他从妇女的衣袋里搜出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包着一沓钞票。歹徒拿着那沓钞票,转身就走。这时,那位妇女反应过来,立即扑上前去,劈手夺下了塑料袋。

歹徒用刀对着妇女,作势捅她,威胁她放手。妇女却双手紧紧攥住钱袋子,死活不松手。妇女一面死死地护住袋子,一面拼命呼救。呼救声惊动了小巷子里的居民;人们闻声赶来,合力逮住了歹徒。

众人押着歹徒搀着妇女走进了附近的派出所。审讯时,歹徒对抢劫一事供认不讳。那位妇女站在那儿直打哆嗦,脸上冷汗直冒。民警便安慰她:“你不必害怕。”

妇女回答说:“我好疼啊,我的手指头都被他掰断了。”说着抬起右手;人们这才发现,她右手的食指软绵绵的耷拉着。

宁可手指被掰断也不松手放掉钱袋子,可见那钱袋的数目和分量。民警便打开那包着钞票的塑料袋。顿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那袋子里总共只有8块5毛钱,全是一毛和两毛的零钞!

为了8块5毛钱,一个断了手指,一个沦为了罪犯,真是太不值得了。一时,小城哗然。民警迷惘了: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这位妇女,使她能在折断手指的剧痛中仍不放下这区区的8块5毛钱呢?

他决定探个究竟。将妇女送进医院治疗以后,他就尾随在妇女的身后,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但令人惊讶的是,妇女走出医院后不久,在一个水果摊上挑起了水果,而且挑得那么认真。她用8块5毛钱买了一个梨子、一个苹果、一个橘子、一个香蕉、一节甘蔗、一枚草莓。凡是水果摊儿上有的水果,她每样都挑一个、直到将8块5毛钱花得一分不剩。


拾荒的老妇人(图文无关)

民警吃惊地张大了嘴巴:难道不惜牺牲一根手指才保住的8块5毛钱,竟是为了买一点水果尝尝?……

妇女提了一袋子水果,径直出了城,来到郊外的公墓。民警发现,妇女走到一个僻静处,那里有一座新墓。妇女在新墓前伫立良久,脸上似乎有了欣慰的笑意。然后将袋子倚着墓碑,喃喃自语:“儿啊,妈妈对不起你。妈没本事,没办法治好你的病,让你刚13岁时就早早离开了人世。

“还记得吗?你临去的时候,妈问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你说:我从来没吃过完好的水果,要是能吃一个好水果该多好呀。

“妈愧对你呀,竟连你最后的愿望都不能满足,为了给你治病,家里已经连买一个水果的钱都没有了。

“但是,孩子,到昨日,妈妈最后将为你治病借下的债都还清了。妈这天又挣了8块5毛钱。孩子,妈能够买到水果了。

“你看,有橘子、有梨、有苹果,还有香蕉……都是好的。都是妈花钱给你买的、完好的水果,一点都没烂,妈一个一个仔细挑过的,你吃吧,孩子,你尝尝吧……”

不行,写到此处,我早已泪流满面、写不下去了……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听北方某地的一个民警亲口讲的。

一个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特困家庭,儿子刚上小学,父亲就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着,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扯着儿子。

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都在油灯下书声朗朗、写写画画;母亲拿着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陆离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

望着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


老妇人(图文无关)

但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要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你干农活。”

母亲摸着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

儿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脸上。这是16岁的儿第一次挨打……

儿终于上学去了。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面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

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月生活费,麻烦转给他。”

熊师傅接手里摇了摇,里面硬币丁丁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是在街上卖茶叶蛋的?”母亲脸又红了,支吾着道谢,一瘸一拐走了。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着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还是杂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代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

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

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咋还是杂色米呢?今天呀,你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老妇人(图文无关)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着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

熊师傅始料未及、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说,她一直瞒着乡亲,更怕儿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蒙蒙亮,她就揣着空米袋,拄着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

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

母亲慌不迭地摇着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627分成绩考进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着三只鼓囊囊的蛇皮袋。

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着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讨得的三袋米,这是世上用金钱买不到的粮食。下面有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着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

母子俩对视着,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儿有些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后注:

故事来自网络,如去做了文字处理,向各个原作者致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