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美国的新战略思想,也就是撇开中国战区,从太平洋直接攻击日本本土,在开罗会议时益加成形。会议前几天,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吉尔伯岛成功登陆(1943年11月20日)。下个目标是马绍尔群岛,因为此处的日本空军和潜水艇基地,可以威胁澳洲和菲律宾的海上航线。
1、太平洋战争美国的战略
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不但向丘吉尔的压力低头,取消孟加拉海域两栖作战,而且也否决了史迪威立即发动缅甸战争的要求。美国的立场是对中国军队继续履行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中的计划,但是不会使用更多的租借法案资源去训练更多的中国军队。
罗斯福此时的想法非常单纯而且合乎逻辑:既然中国的战略价值正在降低,那么缅甸战争的重要性也将随而降低。因此美国对中国的援助相应减少,甚至不需要尽快打通缅甸路了。更有甚者,英美领袖在德黑兰和斯大林交易,让苏联红军承诺参加对日作战,此一发展只能进一步降低中国的重要性。
只有在多日之后,罗斯福才放弃这种对缅甸和中国关系的单纯直线思维,慢慢体会到军部苦心,认识到对美国真正重要的,并不是缅甸和中国两地的直接关系,而是它们与太平洋战区之间的间接关系。
上述发展对中国的影响是:美国的大战略思想既然已经把史迪威的陆军训练计划挤压成次要项目,那么缅甸战争也应该变成次要战争。最后在1944年5月3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向史迪威下达一个新指令,中缅印战区应对西太平洋即将发动的作战,给予空中支持,并指出此项空军支持行动必然会减少驼峰空运,对中国陆军的补给和支持。
缅甸战争是一个三国协同作战计划,但是对于同盟国而言,它在1943年底已经失去原先在1942年具有的高度战略意义。因此对于罗斯福来说,战争的延期(或甚至取消)并不是一件会令他失望的大事,因此很乐意帮助丘吉尔获得蒋介石对延期的同意。
然而上述战略变化也制造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那就是,既然中国战区重要性大幅减低,为什么史迪威还反而会增加压力,逼迫蒋介石赶紧展开作战?罗斯福又为什么在几天之内会态度大变,转而不遗余力支持史迪威呢?
2、美国态度大反转的原因试分析
从远征军进入缅甸(1944年4月)到史迪威被召回(1944年10月)的这半年时间里,美军在太平洋岛屿间遭遇了极为艰苦的战斗。
玛丽安那群岛是太平洋中部地区的一个重要据点,其价值在于它可以用来作为对日本最后攻击的集结区。塞班和迪尼安等岛特别适合作为B-29重轰炸机的基地,可以直接对日本本土进行空袭。从1944年2月起,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大规模轰炸。即便如此,美国的跳岛战术仍然受到日本守军顽强抵抗。
在攻打塞班岛前后三周中(1944年6月15日~7月9日),美军登陆71000兵力遭遇30000日本守军顽抗。尽管美军有强大海军和空军炮火协同攻击,但在第一天就阵亡2000名士兵。战役终结时统计,美军伤亡16525人。至于日本守军则几乎全部阵亡,只有1000人幸存。随后美军进攻迪尼安岛,情形虽然大为改善,但依然叫美军心惊胆颤。7月24日美军陆战队以40000士兵进攻,8月12日占领全岛。美军战死317人,受伤1550人。日军战死5000人。
总而言之,从1943年后期开始,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感受的压力急速增加,当时美国关心的焦点已不再是同盟国如何能够帮助中国,而是中国如何帮助美国了。一旦美国产生了这种心态,无论中国怎样抱怨和抗拒,都无法阻止美国让缅甸战争和“一号作战”同时发生的愿望。
“一号作战”的确并非美国所能控制者。虽然它的确令蒋介石政府摇摇欲坠,但是客观来说,也产生了帮助美国防止日军增援太平洋战场的效果。但是缅甸战争却是美国所能控制的,它逼日本把大军集中在缅甸战场,可以防止日军转用于太平洋岛屿,帮忙美军减少伤亡人数。
3、美国的企图
这一连串发展也和史迪威态度的微妙转变有关。从1942年7月到1943年底,史迪威的确尽其所能争取英国、美国和中国,支持原始而大规模的缅甸战争方案。至于美国当时在太平洋地区发展出来的新战略思想,史迪威大概没有亲身参与制定。但是照常理说,他是美国在亚洲大陆最高阶军事指挥官,对军部战略思想不至于一无所知。军部也应该向他提供有关战略发展的讯息。
因此,德黑兰会议否决开罗会议中英美三国达成的协议后,史迪威的态度突然大变,他开始大力推销缩小规模的缅北作战构想。
换句话说,一直到1943年底前,史迪威都坚信原先的缅甸战争计划是解决中国困境最有效的方案。但是到了1944年初,他却放弃自己历来的主张,变成美国新太平洋战略的忠实执行者,尽其所能把中国最精锐部队拉进缅甸战场,全然不顾这个做法可能对中国产生的危害。也只有这样,他想洗刷个人名誉的盘算才不致全盘落空。
纯从军事逻辑着眼,中国战区的战略价值既然降低,美国似乎更不需要争取蒋介石在缅甸的合作。假如情况往这个方向发展,照理史迪威的心情应该感到轻松才对。
他从来把自己看成是蒋介石不合作态度的受害者,现在终于可以吐口恶气告诉中国人说,别再为缅甸的事情纠缠不休了,因为美国已经找到更好的打败日本的方法,从此之后再也无需忍受蒋介石的无理取闹了。正因为理应如此,就让人更是想不通,美国参谋长联席会居然还会一如既往继续支持缅甸战争。只是进一步思考之后,我们才终于看出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个中别有玄机。
李海海军上将大概是美国军事将领中,把这个矛盾说得最坦率的一个人。1943年12月5日,当他得知罗斯福已经通知蒋介石推迟开罗会议的协议时,李海已经担心美国这项背信行为将激怒蒋介石,停止对日抗战。
但其实更让李海担心的是,美国背信会对美国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他写道:
“假如中国停止抗战,麦克阿瑟和尼米兹在太平洋的困难局面将会变得更加严重。日本的人员将会得到释放,转而阻扰我们对日本本土的进攻。”
从这些言词可以看出,他最担心的后果有两个:一是蒋介石可能因失望而退出战局,二是日本借此而加强在太平洋的防务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一石二鸟的心理战高招或许正是反守为攻,主动指控蒋介石意图以退出战局来讹诈美国,借此逼使蒋介石为了澄清自己而不得不投入战斗。
无可怀疑,美国在太平洋中部的新战略,让美国参谋长联席会增加决心,在开罗极力说服英国和中国,支持在缅甸进行一个大规模全面性战争。一旦这个愿望落空,最糟糕的结局是完全没有战争。即使把战争向后推延六个月(到1944年11月)也不够理想,因为美国不愿意把在太平洋攻势也顺延六个月。
这个道理比较能够解释,为什么罗斯福本以为战争延期能够减少蒋介石的失望,而参谋长联席会却坚持战争必须尽快发动,以满足美国本身的需要。
即使延期六个月,也会增加美国在太平洋战区的人员伤亡。
4、吸引日军的任务
有趣的是,同样的情势发展却让英国军方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英国参谋长在开罗会议时就已经指出,既然美国对日本的大进攻将会从太平洋地区发动,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对缅甸战争作出庞大投资。由于英国人本来就不关心中国利益,因此他们最主要的考虑是,千万不要让缅甸这场小战争分散他们投入欧洲大战场的资源。
事实上,在蒋介石屈从美国压力并把远征军送到缅北战场后,美军已经对太平洋战略作出一个决定性的行动。1944年2月,美军占领马绍尔,参谋长联席会准备进攻玛丽安那群岛。5月4日,联席会重申决心,美军要在菲律宾、台湾和华东沿海登陆。此时联席会对中国的兴趣是利用华东建立重轰炸机机场,而不是利用中国军队从事地面反攻战斗。
循着这条新思路,它给史迪威的指令是把密支纳视为缅北战争的重要目标。指令也说明史迪威的任务是打通缅甸到中国的通路,并且在中国只准许从事能够帮助太平洋战争的活动。
换句话说,史迪威所拟的缅甸战争原始计划是倾全力援助中国,而现在大部分都已经被搁置。代之而起的是把中国军队当作棋子在缅甸战场来使用,捆绑住大批日军。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任何想要把部分军队从缅甸战场召回保卫自己国土的要求,都一律会被指责为存心破坏,而的确也是破坏了美军的妙计。
事实上美国给自己打造了一个最理想的局面,让庞大日本驻华占领军为“一号作战”而奔走忙碌,同时又把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海陆空军机动精锐部队,悉数引诱到偏远的缅甸北部。这样就大大削弱了日本对太平洋岛屿的增援,及其在菲律宾与台湾的防务,便于美国进攻。
说明了以上背景后,就更容易了解为什么美国愿意花那么大力气,下定决心要把中国推进缅甸这场对中国没有太多好处的战争中,尽管美国充分知道中国此时进行缅甸战争显属违反自己的国家利益。
对于这些不寻常现象,一个说得通的解释是,美国军方对缅甸自有盘算,而中缅印战区情势的发展正中美国军方下怀。在中国本土上,日本人正花大力气要消灭国民政府,为此甚至动用长期屯驻满洲的重兵。在日军凌厉攻势之下,几百几千万中国人民所受的灾难是中国政府自己的事,无需美国军方去关怀或是处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军方理直气壮,要通过罗斯福的口告诉中国,既然中国军队是美国装备和训练的,那么就应该打美国人要他们打的仗。美国军方对于中国军队的看法,其实和财政部长摩根韬1942年初所提出的建议如出一辙)。摩根韬想用直接支付士兵薪饷的方式,去指使中国军队作战,这个计划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其雇佣兵的色彩委实过于明显,使蒋介石无法下咽。
军部改用武器配备的方式,高唱同盟国合作的调子,但又夹杂着以全面停止援助为威胁的做法,却颇为成功。但是军部做法的雇佣兵性质,依然隐约可见。
5、美国的“阳谋”和日本的应对措施
对日本人来说,他们打从1942年秋天起,就已经得知同盟国对缅甸的意图,原因是同盟国不断对外散布他们的意图。值得在此一提的是,尽管英美两国经常批评中国政府不能保守军事机密,但是它们自己的官方文件更经常泄露中国远征军的番号,因而帮助日本军方推测这些军队的作战能力。
此外,美国驻华军事记者,在从美军来源得到中方军事计划和动态后,又习惯性地在没有加密的电文里向国内发送,很容易就被日本截收,为其提供宝贵情报。由于这些因素,日本有足够时间集中它在东南亚的精锐部队,将之转送缅甸战场。
1943年初卡萨布兰卡会议及同盟国会后的宣言与活动,深受日军重视,认定同盟国必将对缅甸进行全面进攻。根据日军情报显示,同盟国在印度的英美印度空军,不但数目在增加(从1942年的270架增加到1943年的400架),而且在印度东部的空军基地也大规模扩张。这些迹象都使日本大本营相信,日军需要7~8个师团才可以抵抗,因此它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开始加强泰国和缅甸间铁路的连接以增加运输量。
日本的备战努力又受到英美两国另外两重帮助。
一是它们屡次延迟开战时间,给日本充裕时间备战,二是它们没有致力于拦阻日本海上运输,让日本顺利地加强陆上防务。日军在1943年3~4月份成立缅甸方面军司令部,把十八、三十一、三十三、五十六师团编入第十五军的战斗序列,另外将五十五师团直属方面军司令部,而且还继续从泰国派送士兵(15000人)开往缅甸。
日军大本营陆军部在1943年6月的情报指出,中国军队在云南有21个师。
英国印度总兵力为70万。全印度境内的空军为800架飞机(英500架,美300架)。面对如此庞大的同盟国部队,日军的因应之道是再增加两个师团(三十一、五十四师团)的兵力,并开始储存大约25万吨的补给品。
为了加紧建设接通泰国和缅甸间的铁路,1943年,日军投入士兵1万人和当地劳工及俘虏共135000人,参加工作。铁路全长415公里,费时8个月完成(1943年12月25日完工)。到了1943年9月底,日军在缅甸部队已经有7个师团,其配置大致是:
(1)缅甸中北部萨尔温江正面——三十一、三十三师团;(2)缅甸中北部胡康谷地及密支纳正面——十八师团;(3)云南怒江正面——五十六师团;(4)曼德勒附近——十五军司令部直属部队;(5)西南沿海阿恰布方面——五十四、五十五师团:(6)仰光港——缅甸方面军司令部部队和第五飞行师团。
显然,日军大部分兵力都是配备在缅甸中北部,准备对付中国军队。而且更多的补充士兵来自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个作战部队。总的来说,日军产生了防卫过度的效果,而这也正是美国想要达到的效果。
日军在增强防卫的同时并不是坐以待敌,而是意图发动一连串主动出击,破坏同盟国的攻势计划。1943年6月,缅甸方面军在仰光港召开会议,研究如何对付同盟国即将发动的反攻。会议讨论主题是主动进攻印缅边区的英帕尔及阿拉堪山区。因此,1944年初,日军就展开一连串攻击行动。
这包括以空军和陆军打击缅甸阿恰布(1月),扫荡潜入缅甸中部的温盖特部队(2月),并使其在承受重大损失后向印度撤退(3月)。3~4月,五十五师团在阿恰布的印典地区歼灭英印军。第四飞行团开始支持缅西的阿恰布地面作战。5月中旬第五十五师团将阿恰布地区的英印军赶出缅甸之外。在3~4月间,缅甸方面军司令部和第十五军司令部改组完成。
原中国派遣军参谋长河边正三中将为缅甸方面军司令官,原十八师团师团长牟口廉也中将为第十五军司令官。日本空军增加为第三、第四、第五飞行团。6~7月,第十五师团从中国战区调往缅甸。中旬又把正在运送往爪哇的五十四师团紧急改送到缅甸。8月缅甸宣布独立,并向同盟国宣战。从7月开始,日军开始积极准备英帕尔作战,到了12月,日军英帕尔作战计划进入最后阶段。
以上简单的历史回顾说明,在1943年底到1944年初,日本得到充分准备,可以顽强抵抗中国远征军,而中国军队则陷入苦战。
其结果是,美军在太平洋的跳岛战争能够顺利进行,并承受较轻的伤亡率。特别是,缅甸战场不但从南洋(和中国战场)各地吸引了大批善战的日军师团,而且还从本国运来了大量的补充兵。这个历史说明,美军在太平洋岛屿上的大幅进展,和中国军队在中国及缅甸两个战场上的对日苦战,是同时进行的。
它们并不是在相隔几千里的几个战场上,碰巧同时发生的孤立事件,而是彼此之间存在着紧密因果关联,甚至精心安排的。
1944年6月15日,美军登陆玛丽安那群岛的塞班岛,三周后占领全岛,开始修建飞机场,让B-29轰炸机准备直接轰炸日本本土。从此之后,太平洋战略成为击败日本的行动指南。与此同时,中国作为轰炸日本的空军基地的重要性急速滑落。因此,在史迪威完成装备、训练和改造中国军队之前,中国军队其实已经发挥了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减少了美军在太平洋各次战役中的伤亡率。
或许从美日双方在远东地区长期使用兵力的消长,最能看出美国战略的成果。
首先,在太平洋地区,日本的作战部队从1942年8月的4个师,急速增加到1943年初的8个师,但是从此之后增援速度减慢,1944年初为11~12个师,到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入缅之时)为20个师,达到顶点。相对而言,盟军(美军)在太平洋的兵力,1942年8月为2个师,1943年初已有8个师,和日军扳成平手。此后开始开始急速增加。1944年初为23个师,1944年6月跳跃为28个师,已经取得绝对优势。
而日军总数从1944年8月份开始减少,到1945年6月只剩下3个师,而盟军仍持续增长,到此时已经增加到34个师。换言之,逐日增加的美军不断攻击外援无继而急速损耗的日军,在岛屿战争中几乎是在消灭瓮中之鳖。
其次,在缅甸战区,日本的兵力却在增加。1942年底,日军在缅甸只有4个师,但是到了1944年6月,却增加到10个师,而且一直到1945年5月份,大致维持9~10个师编制。但是美军在地域辽阔的中国-缅甸-印度战区则总共只维持约20万军事人员(多为空军和地勤人员,极少陆军),这个数字不足美军派赴海外战场人员总数的4%。因为主要的作战任务都由中国军队承担。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