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单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三军事工业为德三军队开发的“斐迪南”掏了歼击车,在广大军事爱好者群体当中可以说是尽人皆知,只是由于这种武器在其参加的库尔斯克战役当中表现过于糟糕,所以大家对它的评价也就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坦率的说,无论是从哪个角度且不带偏见的说“斐迪南”坦克歼击车都是军事史上罕见的杰作,只是后来,尤其是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这种杰出的武器就成了大家眼中的“次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到底存在哪些问题?



如首先,从根源上说,“斐迪南”坦克歼击车并不是一款从头研制的全新产品,说实话,德三军事工业生产出来的90辆“斐迪南”不过是保时捷在竞争“虎”式坦克失败后剩余物资的废物再利用产品,由于这个原因,“斐迪南”在研制的时候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测试和验证,所以它在使用当中出现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倒是在情理之中。



其实“斐迪南”的产量仅有90辆还不在于德三军军事工业的产量有心无力,其实这里边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可供德三军事工业改造、使用的保时捷“虎”废品就那么多。



其次,虽然“斐迪南”是保时捷“虎”的剩余物资,但非常有意思的是,“斐迪南”并没采用在坦克上常见的可360度旋转的炮塔,由于“斐迪南”的炮塔不能转动,所以尽管它装备了威力巨大的88毫米火炮,但由于没有可360旋转的炮塔,所以它的火炮也就不能够随时追踪猎物的移动,至于说“斐迪南”不能随时追踪猎物的移动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我就在下文再说。



再者,提到“斐迪南”存在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起这种武器没有车载机枪去对付苏军步兵(或者具体的说是苏军步兵使用的燃烧瓶)。



是的,我承认“斐迪南”的这个缺点确实存在,不过考虑到在库尔斯克战损的21辆“斐迪南”仅有2辆是真正毁于苏军士兵的燃烧瓶,那么这么看起来苏军步兵燃烧瓶对“斐迪南”的威胁确实是被人为的夸大了很多,“斐迪南”没有车载机枪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情。



还有,应当承认,“斐迪南”的装甲很厚,前部甚至达到了惊人的200毫米,几乎是“虎”式坦克的两倍,可以说,这个厚度在当时来说是没有什么反坦克武器能够击穿的,而在库尔斯克,苏军各种反坦克武器对“斐迪南”的射击结果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厚装甲带来的也不算是好处,由于装甲太厚,这直接导致“斐迪南”的重量差不多达到了65吨,几乎等于一辆火车车厢的重量。



由于重量太大,这直接导致“斐迪南”的机动性差得让人难以接受,以至于只要它出门,那么“斐迪南”的乘员至始至终都要小心翼翼的”,因为只要稍微不小心,“斐迪南”就有可能因为一点小问题被扔在田野里,甚至就连它新颖的电传动方式也没能挽救“其命运。



除了在使用当中容易出问题,“斐迪南”另外一个问题还表现在难以维护和维修,倘若再加上“斐迪南”的乘员手边总是缺乏足够的零备件去维修受损的车辆和这种武器的巨大重量,这就更导致了“斐迪南”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修复和疏散,直接导致大量的“斐迪南”仅仅因为一点小问题就被扔在战场上。



要知道“斐迪南”的产量仅有90辆,那么,大量的这种武器被轻易的遗弃意味着什么不言自喻。



由于“斐迪南”的重量太大、机动性太差,所以在相当大程度上这种武器不像一种装甲战车而更像一种重型攻城器械。



虽然“斐迪南”确实可以在一千米以上的距离开开火并且击毁敌人的坦克,但倘若它想做装甲车辆经常做的爬坡、转弯、超车等常规动作的时候,这时“斐迪南”就要显得力不从心了。



另外,虽然“斐迪南”从前部难以击毁,但考虑到它的侧后装甲仅有60-80毫米厚,那么把那么把“斐迪南”没有旋转炮塔和机动性很差的缺点都计算进去,那么就意味着对方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很容易迂回到它的侧后发起具有严重威胁的攻击,而“斐迪南”由于没有可旋转炮塔和机动性很差,也就很难对迂回到自己侧后的敌方坦克做出及时反应来挽救自己命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