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菊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史新征程。我们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携手同心,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共同守护人类和平家园,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经过14年艰苦的浴血奋战,中国战场以3500万军民伤亡、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的惨烈代价,最终牵制住日本陆军总兵力的70%以上,粉碎了法西斯势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扭转了战争走向,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彻底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取得了这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的伟大胜利。
2025年4月6日,观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落后就要挨打,胜利来之不易。无论是刻在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长城遗址上慷慨激昂的“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誓言,还是云南腾冲国殇墓园9168块墓碑上“捐躯赴国难”的壮烈悲歌,无不警示着华夏儿女“勿忘国耻,自立自强”,无不蕴含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伟大抗战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没有国家强大、民族强盛,就难以获得生存、发展、尊严的基本保障。只有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民族独立、自由、解放,才能让中国在世界竞争中屹立不倒,也才能赢得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征程。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不断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成就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
2025年4月3日,抗联中学师生列队准备参观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环顾80年前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世界大战,无论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中国共产党面对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野蛮侵略在第一时间号召武装抗日,还是1935年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联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众作友军,联合一切同情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民族和国家”,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和行动。 中国共产党不仅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并迅速形成高潮,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而且推动建立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发愤图强、艰苦创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所在。我们要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始终坚定不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决贯彻下去,使我们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纯洁、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有战斗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勇于发扬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是在斗争中成长和壮大起来的,斗争精神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重要方法论。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战后几十年来,日本总有一些政治势力不甘心接受二战失败的结果,鼓吹“皇国史观”“修正派”等右翼史观,肆意否认日本侵略罪行,竭力美化军国主义战争,变本加厉地挑战战后国际秩序。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国家利益为重、国内政治优先,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对二战历史的歪曲与伪造,坚决与任何开历史倒车的错误行径做斗争,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在斗争中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坚决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安全等各方面安全,牢牢掌握我国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无论是苏联红军“祖国母亲在召唤”雕塑的磅礴气势,还是诺曼底海滩“自由法国”战士的冲锋身影,世界各国反法西斯精神与中国伟大抗战精神同频共振,共同构成了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共同谱写着人类追求正义的壮丽诗篇。这种超越国界的精神共鸣,正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情感基石,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们既要薪火相传、与时俱进,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打破地缘政治小圈子,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抗战精神弘扬起来,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更多选择,让世界人民共享文明发展之光。
鉴往事,知来者。奋进新征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内外所有中华儿女,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坚决捍卫和平,推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者孙菊红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