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3月9日,延安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也在为一位伟人的离去而哀伤。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一众领导人,面色凝重,他们缓缓抬起一副棺木,一步步走向桃花岭。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一次为战友抬棺,而这位享此殊荣的人,正是林育英,又名张浩。
林育英出生于湖北黄冈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早早投身革命,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工人党员和著名工人运动领袖之一。1922年,林育英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他深入黄石地区,以翻砂工身份作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建立党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工人骨干,使黄石地区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成为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的重要力量。
此后,他又辗转多地,领导工人罢工斗争,为争取工人权益、反抗反动统治而不懈努力。在一次次的斗争中,林育英始终站在最前线,他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赢得了广大工人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1935年,林育英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出席共产国际七大。当时,中共中央和红军正在长征途中,与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为了向中共中央传达会议精神,恢复联系,林育英毅然肩负起这一艰巨任务。他假扮成商人,从莫斯科出发,穿越茫茫沙漠和戈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回到国内。
他带回的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坚实思想基础,宛如在黑暗中为党和红军点亮了一盏明灯。毛泽东见到林育英时,紧紧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我们的工人朋友啊,转眼就10年没见了,听说你为革命吃了不少苦,是你给我们送来了共产国际的指路明灯,还有一双顺风耳呀。”
然而,林育英的贡献远不止于此。长征时期,张国焘仗着自己兵强马壮,公然另立“中央”,党和红军面临着严重的分裂危机。在这关键时刻,党中央决定由林育英出面说服张国焘。林育英党性原则强,顾全大局,党内资格老且有较高的威信,又是我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他以坚定的态度和灵活的策略,多次致电张国焘,表明共产国际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要求张国焘取消伪“中央”,率部北上。在林育英的努力下,张国焘最终被迫取消伪“中央”,同意北上,为红军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立下了汗马功劳。毛泽东曾高兴地说:“你这位共产国际代表没有白当,你为党和人民立了一大功。”
左起:林彪、林育英、毛泽东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林育英出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与刘伯承师长密切配合,致力于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建设。他坚决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为一二九师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李达将军曾回忆道:“张浩同志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策略是坚决和认真的,因而对一二九师的建设,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风建设贡献很大,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头。”但长期的艰苦斗争和高强度工作,使林育英的身体每况愈下。1940年4月30日,他突发脑溢血,后半身不遂,但即便如此,他仍心系革命,关心着党和军队的发展。
1942年3月6日,林育英在延安病逝,年仅45岁。他的离去,让全党悲痛万分。毛泽东亲自为他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并与朱德、任弼时等领导人轮流为他守灵,还亲自将他的棺柩抬到桃花岭上,又亲自为他执绋安葬。
毛泽东对林育英的敬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深厚的革命情谊,更是对林育英为党和人民做出的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林育英一生对党忠诚,无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他都始终坚定信念,毫不退缩。他在关键时刻挽救党和红军于危难之中,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