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已经进入事迹展示阶段。4月30日至5月15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专题展示页面,集中展示先进典型事迹,并接受社会监督。
其中,许昌市红十字汉风救援队入选“最佳志愿服务组织”,长葛市“长葛融媒优选”公益助农志愿服务队队长申慧娟入选“最美志愿者”,禹州市夏都街道广场社区入选“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
河南省许昌市红十字汉风救援队
河南省许昌市红十字汉风救援队成立于2017年,是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的骨干社会力量。团队成立8年来,始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平战结合、服务为民”理念,构建起专业化、规范化的应急救援服务体系,累计开展公益活动2900余次,志愿服务时长63274小时,受益群众超460万人次,先后荣获“河南省疫情防控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省级以上荣誉6项,成为新时代志愿服务的标杆典范。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组织根基。始终坚持“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方向,建立“党建+应急”双轮驱动工作机制。依托“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的重要论述贯穿队伍建设全过程。疫情期间成立党员突击队,带动全体队员完成全市防疫消杀、卡点值守等急难任务,3年累计消杀面积达300万平方米,用实际行动诠释“生命至上”理念。
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平战结合"体系。贯彻“平时防灾、战时应急”原则,建立“三级响应”机制。日常开展“安全童行”“应急救护大讲堂”等特色培训项目,累计举办防灾减灾培训360余场,研发青少年安全课程28套。夏季在灞陵湖孙庄水闸设立24小时值守点,成功挽救3名溺水群众。特殊时期迅速转化为专业救援力量,在“7·20”河南水灾中连续转战郑州、长葛、新乡三地,10昼夜营救被困群众1800多人。
深耕专业领域,锻造救援铁军。对标国家应急救援标准,建立“水域救援”“医疗救护”“山地搜救”三支专业分队,定期开展实战化训练。在2023年河南省社会应急力量水域救援技能大比武中斩获团体第三名。创新“场景模拟+互动教学”模式,将应急培训延伸至社区、学校、机关,2023年研发的VR逃生模拟系统被纳入全市中小学安全教育必修课。
培育志愿品牌,扩大社会影响。着力打造“三位一体”公益矩阵:面向青少年开展“小小安全员”培育工程,累计培养安全宣讲员2300余名;面向社区实施“邻里守望急救网”建设,建立家庭急救员队伍85支;面向乡村推进“我护我家”项目,培育村民救援队32支,项目成果获《中国应急管理报》专题报道。
深化机制建设,激发队伍活力。构建“培训—实践—激励”闭环管理体系,建立星级志愿者评定制度,累计认证“应急救援标兵”45人。与郑州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12门。创新“时间银行”积分兑换机制,志愿者可凭服务时长兑换应急物资、技能培训等8类回馈服务,相关经验被中宣部《宣传工作》刊发推广。
勇担社会责任,彰显时代价值。在重大任务中锤炼队伍担当,先后保障国际钧瓷文化节、三国文化旅游周等大型活动28场次,参与人员达5万人次。建立“24小时应急响应”机制,年均处置群众求助300余起,从高空取物到生命救援,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3年实施的“党建引领应急救护”项目,推动全市机关单位应急救护技能普及率达92%,相关做法入选河南省文明实践创新案例。
申慧娟
申慧娟,中共党员,河南省长葛市“长葛融媒优选”公益助农志愿服务队队长。自2021年创办助农网络直播平台以来,带领团队扎根田间地头,累计开展助农直播680余场,帮助农户销售蔬菜水果9800余万斤,挽回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惠及群众570万人次。四年来,这支由她创建的志愿服务队从最初10人发展到320人的规模,吸纳副市长、乡镇书记等基层干部加入,形成“政府+媒体+企业”三位一体的助农新模式。
创新模式,甘当农产品上行的开拓者。申慧娟创新打造“融媒体+公益助农”服务体系:一是首创“直播带货+爱心认购”双轨模式,通过《爱心助农“蔬”送温情》等活动,促成地产企业采购120万斤滞销蔬菜免费发放市民;二是构建“短视频宣传+多平台直播”传播矩阵,2023年单年度策划拍摄助农短视频200余条,联动20余家餐饮企业建立稳定采购渠道;三是开发“四季助农”长效机制,从春季黄瓜到冬季蜜薯,全年开展果蔬直播50余场,直接带动2300余名群众就业。其中2022年冬至的12小时“冰天雪地”直播,成功化解50亩大葱滞销危机,感动东北客商包销30亩;2024年历时3个月的鲜桃助销行动,通过12场专题直播售出6个品种50余万斤桃子。
攻坚克难,勇做农民利益的守护者。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申慧娟始终冲锋在前:2021年洪灾期间连续奋战72小时,帮助农户抢收受灾果蔬;2023年春节前夕,为石象镇10余亩红萝卜、佛耳湖镇20万斤沙窝萝卜策划“云上年货节”,实现48小时清零库存;2024年处理突发情况时,3天内组织5场直播并联动20余家餐馆,将2万斤蜜薯从腐烂边缘挽回。四年来,她带领团队走遍全市16个镇办,累计行程超4万公里,手机支架用坏8个,直播设备更新3代,却从未收取农户分文服务费。
不忘初心,誓做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党旗所指即是行动所向。申慧娟始终坚持“三个一线”工作法:情况在一线掌握。78岁桃农张新章的60亩桃园、突遭家庭变故的时宝民蜜薯田,都留下她实地调研的身影;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助农服务卡”制度,将团队联系方式制成公示牌悬挂田间;成效在一线检验。累计收到23面锦旗,创建的服务模式被命名为“河南省乡村振兴直播产业基地”。她带领的志愿服务队,用“随时在线、全年无休”的服务承诺,被群众亲切称为“田间地头的红色服务队”,“长葛融媒优选”抖音号更成为河南省委网信办重点推介的群众路线实践典范。
从传统媒体人到“农民的女儿”,申慧娟用四载春秋诠释新时代党员的初心使命,以新媒体技术架起城乡互助的爱心桥梁,在乡村振兴的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志愿者的精彩答卷。
禹州市夏都街道广场社区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夏都街道广场社区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创新构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围绕“一老一小一新”群体需求,打造“暖心夕阳”“文庙课堂”“绿色广场”“仁义巷”“共建+”等5个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培育5支专业化队伍,形成可复制的基层治理经验。目前社区注册志愿者362人,占常住人口15%,年均开展活动超百场,服务群众上万人次。
党建引领,构建治理共同体。社区党总支建立志愿服务工作专班,由书记牵头统筹社工与志愿者工作,联动辖区单位、商户、居民形成“党委领导、社工主导、多元共治”机制。鼓励党员、志愿者学习专业技术能力,通过“社工职业化培育计划”,5名社区工作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建立需求调研、个案管理等专业服务体系。党员带头认领服务项目,组建涵盖各年龄层的志愿服务网络,形成“党员先锋引领、群众广泛参与”的良性循环。
文化赋能,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深挖“禹州文庙”文化内涵,将“四点半课堂”升级为“文庙课堂”儿童关爱项目,构建“社工+大学生+家长”协同育人体系。项目累计服务儿童300余名,开设传统文化、安全教育等课程,破解双职工家庭托育难题。依托“仁义巷”历史典故,组建普法艺术队、治安巡逻队等特色分队,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邻里互助,实现“群众点单、志愿接单”精准服务。
暖心服务,破解民生痛点。针对363名老年群体,实施“暖心夕阳”助老工程,6年来累计开展高龄认证、医疗陪护等服务3300人次,衍生代买代洗等10余项便民服务。“绿色广场”项目成功落地,环保志愿队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组织垃圾分类宣传120余次,动员1.5万人次参与社区美化。建成许昌首家社区零工市场,通过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帮助108名居民实现就业。
创新模式,提升服务能级。创新“共建+”志愿服务模式,联合辖区单位打造爱心驿站,为外卖员、商户等提供便民服务2600人次。建立“商户—居民”信息互通平台,整合辖区商业资源开发志愿服务岗位。社工发挥专业优势,联动民政、人社等部门将政策资源精准输送到社区,形成“专业服务做支撑、志愿力量广参与”的服务生态。
通过体系化建设,禹州市夏都街道广场社区探索出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实现从“活动式服务”向“项目化运作”的转型升级,受到社区居民广泛赞誉,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可扫码进入专题展示页面查看全部名单
编辑:齐畅
审核:王淼
终审:何永超
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