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6日,蒋介石在重庆号上对东进兵团司令侯镜如、海军司令桂永清、空军司令周至柔等人进行训话。

“这次战斗的胜败将会关系到整个东北的存亡,几十万人的生命都由你们负责,这次我们集中美械装备的优势,同时又有海空军的协同作战,你们务必要有杀身成仁的决心。”



自从解放战争爆发以来,国军很少动用宝贵的海空军,这一次摆出这么大的阵仗,无非是想要与我军争夺一个名为塔山的小村庄。

塔山,无塔无山,是一块无险可守的平地,自古以来,平地当道扎营乃兵家大忌,国军占尽优势,为什么打不穿塔山防线?



为什么要放弃制高点?

塔山附近的地形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态势,东面是渤海,海滩附近有一座名为打渔山的小山包,打渔山名为山,但由于受到海潮的影响,该山经常被海水淹没,因此不适合构筑阵地。

所以,塔山战场的制高点是西面的白台山。虽说白台山的海拔只有二百多米,但战士们好歹有个依靠,总比一马平川的塔山村要好守。

纵观中外战争史,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依托有利地形对敌人进行杀伤,这是带兵之人的常识,而且越是装备、兵力处于劣势的一方,对地形的依赖越大。



《三国演义》中,为了保证蜀军的后勤补给通道,马谡曾率一万余兵力据守街亭,当时曹魏兵力为5万,兵力差距如此悬殊,马谡宁可率军登上无水源的南山,也不平地当道扎营。

蜀军的失败是必然的,后人都在吐槽马谡的无能,但却忽略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冷兵器时代,与五倍于己的敌军对抗,本身就是自杀。就算马谡听取王平的意见,蜀军的胜算又有几成?

塔山战役和当年的街亭之战有几分相似,两者都是关系到全局的战役,任何一方都输不起。

1948年10月,东野野司在指定攻锦的具体计划时曾下达明确指示:“以四纵、十一纵防守塔山一带,采取攻势防御消耗敌人。”



所谓攻势防御,说白了就是阵地防御战,林彪之所以反对四纵、十一纵打我军擅长的运动防御战,主要是因为塔山距离锦州只有二十多公里,根本没有足够的空间供塔山守军打运动战。

负责守卫锦州的范汉杰部依然有十五万兵力,并且锦州城防十分坚固,东野几乎是压上了所有家当打这一仗,林彪对这一仗心里也没底。

所以四纵、十一纵务必在塔山挡住前来增援的敌东进兵团,哪怕是一个敌人都不能突破到锦州城下。



率先到达塔山阵地的是四纵,下辖的12师师长江燮元带着几个参谋亲自去前线视察地形,到了之后大家都傻眼了,这个地方没有任何障碍物,就连防御工事都要临时构筑,国军不要钱的炮弹一砸,守一天都够呛。

江燮元也发现了塔山西面的白台山,如果把白台山设为主阵地,四纵便能够俯瞰塔山,重型武器的射界也能够覆盖整个战场。

四纵司令员吴克华最初也是计划将白台山作为阻击战的主战场,但是最终这个计划却被第二兵团司令程子华否决。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程子华预判了国军的战略意图。按照锦州守备司令范汉杰所提出的锦沈会战战略,这将是国共两党在东北的最后一次大决战,以往国军都是“友军有难,见死不救”,但这次不同,国军支援锦州的决心将会远远大于之前。

既然敌人会不惜一切代价突破塔山防线,所以我军在制定防御策略时就要灵活多变,如果把主阵地设在白台山,一旦局势不利,我军将很难临时调整部署。

第二,白台山虽说是整个塔山战场的制高点,但面积狭小,根本不足以让一个纵队的士兵铺展开,如果敌人抽出一部分兵力围困白台山,四纵主力将会被牢牢钉死在这座小高地,剩余的敌军将会在半天的时间内抵达锦州城下。



权衡之下,程子华决定以塔山村为中心建立阻击阵地,至于白台山,只留了12师34团。虽说这样做四纵将面临巨大的伤亡,但却迎合了林彪“攻势防御”这一要求。

从锦西通往锦州的主要交通线经塔山村西部穿过,阻敌的关键就是控制住这条交通线,除了平地当道扎营,程子华没有别的选择。

总体方略确定下来了,那这场逆风仗该怎么打呢?塔山会不会成为近代的街亭?

尖锥型梯次防御布局

塔山阻击战爆发之前,林彪曾向程子华提出了建议:“尽可能的建立纵深防御,从而阻击敌人的进攻脚步。”



林彪所提出的纵深防御指的是平均梯次防御,所谓平均梯次,就是每个梯次的阻击阵地安排的兵力大致相同。

程子华来到塔山村进行地形勘测后发现,林彪所提出的平均梯次防御并不适用于该地形,由于塔山地形平坦,我军兵力处于劣势,如果三道封锁线兵力大致相同,就会显得防御体系毫无重点,敌人只需要集中火力逐一击破即可。

程子华的防御策略是尖锥型梯次防御布局,顾名思义,尖锥型梯次防御布局兵力依次增加。第一道防线兵力最少,火力点分布较为稀疏。



古人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道防线所面对的敌军火力将会是最凶悍的,所以在第一道防线上安排较多的兵力意义不大,兵力分布过于密集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第一道防线的主要任务就是最大程度的拖延敌人的进攻步伐,这种策略类似于朝鲜战争时期,铁原阻击战中的“萝卜坑”战术。

第二道防线我军的兵力有所增加,敌人突进到第二道防线时锐气有所下降,既要面对前方我军密集的火力,又要防备后方第一防线残部的偷袭,所以敌人必然会在第二防线附近稳固阵地,经过休整之后再继续进攻第三道防线。



而我军所谓的第三道防线其实压根就不存在,大家以为的第三道防线其实是程子华安排的第三波进攻梯队,当然这也是四纵最精锐的部队。

第三梯队的主要任务是敌我双方在第二道防线附近反复争夺阵地时,这支部队以泰山压顶之势杀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工事的构建上,程子华借鉴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经验——“壁里藏身”,即把散兵坑修筑在墙角下,掩体的半圈在墙外,另外半圈在墙内,敌人发动炮击时,战士们可以退回到墙内,敌人冲锋时,战士们可以快速携带武器钻出墙外。



为了拖缓敌人的脚步,程子华还命令战士们将塔山村附近的铁轨、枕木全部拆下用于加固防御工事。诸如指挥所、通讯站等重要场所,均用铁轨保护。

程子华在白台山上也修筑了许多工事,除了正面工事之外,白台山的北坡还隐藏了很多机枪阵地,由于这些阵地处于反斜面,敌军的炮火无论多么猛烈都无济于事。当敌人攻入塔山村后,反斜面的机枪阵地会与村内工事形成交叉火力。

虽说我军的防御工事布置的极其巧妙,但在敌人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再坚固的工事也会被瞬间撕碎,这场仗最终考验的还是双方的意志力。



10月13日,国民党独立95师加入战斗,这一天被称为是塔山战役最艰难的一天,阵地曾几次易手,第三梯队的战士多次发起反冲锋,独立95师始终没能站稳脚跟。这支在抗日战争时期屡立战功的部队在一天之内损失三分之二。

负责守卫白台山的12师第36团先后打退了敌人19次进攻,双方一度展开白刃战,好在阵地一直在我军手中。

精妙的工事、高超的战术、顽强的斗志,这三点缺一不可,随着锦州城破,东进兵团失去了继续前进的意义,塔山阻击战最终告一段落。



国军内部的混乱

一场战役的胜利主观因素固然重要,客观因素同样不可忽视。我军之所以能够守住塔山,除了自身顽强之外,敌人指挥系统的混乱也是原因之一。

而且国军的这一问题不仅体现在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亦是如此。比如,东北“剿总”总司令名义上是卫立煌,实际上卫立煌并不能调动东北地区的所有国军,东北战火刚刚燃起,蒋介石就将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等亲信派来了东北,卫立煌实际上是被架空的状态,能够调动的兵力只有沈阳城内守军。

与四纵血战的东进兵团原计划是以华北“剿总”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担任,但侯镜如因为个人原因并未第一时间到任。



塔山战役前夕,东进兵团的调度是由卫立煌的亲信陈铁负责,蒋介石认为,推举陈铁为代司令是卫立煌试图把控军权的举动,再加上陈铁之前有过“通共”的污点,所以蒋介石又临时委任54军军长阙汉骞为代司令。

但是,阙汉骞出身于黄埔四期,资历不足,刚刚被免职的陈铁心怀不满,不愿意听从阙汉骞的调遣,塔山战役打响后,阙汉骞实际能够指挥的只有自己的54军。

两天之后,侯镜如才匆匆赶到,有威望的指挥官既然来了,国军这次总该拧成一股绳了吧?事实并非如此,侯镜如对于东北战局一直都是持有悲观态度,而且早年还是我党一员,后来因为与组织失联,才加入了国民党。



侯镜如本身就有很强的“共产主义”倾向(后来的行为也证明了这一点),虽说身为东进兵团司令,其实不过是挂一虚衔,军事上依然由阙汉骞负责。

在阙汉骞的指挥下,塔山虽说没打下来,但四纵同样损失惨重,如果国军继续保持高强度的进攻,最后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正当国军士气高昂之时,蒋介石又派来了一位“钦差大臣”——罗奇,罗奇名义上是督战员,实际上是来接管塔山战役指挥权的。罗奇刚到东北就下达了一个极其荒谬的命令:“全军休整一天,等独95师抵达后再继续进攻。”



罗奇的命令拯救了四纵,四纵用一天的时间来修补防线,后来独95师损失惨重,这也证明了罗奇的愚蠢。

毕竟是蒋介石的亲信,罗奇的计划得到了蒋介石的默许,阙汉骞本想亲自致电蒋介石说明继续进攻的重要性,但电话却被参谋总长顾祝同截断:“总裁主意已定,请阙军长按命令行事。”

一天的休整终于结束,在罗奇的指挥下,独95师向塔山阵地发起了密集的冲锋,在四纵完备的工事下,这种冲锋无异于自杀,到了15日,独95师就只剩下了一个团的兵力。

眼看锦州压力越来越大,蒋介石下达了死命令:“必须在16日前突破塔山防线。”



见正面进攻受挫,阙汉骞想要把主攻方向转移到白台山,毕竟只是一个200米的小山包,国军可以翻越白台山绕至塔山防线后方进行包抄,只可惜国军唯一的胜算依然被罗奇否决。

除此之外,国军虽说兵力占优势,但并非是同时抵达前线,从战斗打响开始,国军最多只有连个军同时投入战斗。

国军引以为傲的海空军也没能起到作用,海军担心军舰搁浅,只是朝着打渔山象征性的开了几炮。



至于空军,更是一言难尽,甚至出现了将航弹投到友军头上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指挥结构的混乱,陆军指挥官想要请求空军援助,必须经由作战厅,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等消息传到飞行员手里时,空袭早已失去了意义。

结语

将近代战争对比冷兵器时期的战争本身就是“关公战秦琼”,影响一场战役胜败的因素有很多,程子华的确是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这一点是马谡所不及的。



但是平心而论,罗奇和张郃在各自的历史时期,是一个水准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